攤牌
金融時報周一引述一名中國政府官員消息指,香港將維持現行出入境限制,封關至明年11月,原因是中國、香港及澳門將繼續實行「病毒清零」政策。
而該出入境政策預計要到 2022 年結束,甚至可能直到 11 月中國共產黨二十大會議之後,當局尚未提出任何放寬指導方針的時間表。
相關消息相當震撼,因為意味目前「封港」措施,不會因為零感染而有任何機會放寬,而且仲要延續多一年時間,期間外商既不能有豁免可以來港投資,即使港人最渴望可以「返鄉下」,要到日本旅遊,回港也要強制隔離 21 日。
不過這則消息,幾乎未見有主流傳媒未見報道。
正如金融時報指,香港二十年來一直將自己稱為“亞洲的世界城市”,但它可能很快就會成為該地區最孤立的城市之一,因為即使其地區競爭對手放寬了旅行限制,它看起來肯定會在明年繼續保持有效關閉。
報道引述一位中央政府官員稱,該政策預計將持續到 2022 年 —— 可能會持續到 11 月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之後 —— 當局尚未提出任何放寬規定的時間表。
香港拒絕改變策略,已引發了國際商界對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及其隔離政策有效性的質疑。
“內地更重要”
香港政府已明確表示,其首要任務是重新開放與中國大陸的邊界,然後再放寬對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入境者的旅行限制。
“當然,國際旅行和國際業務對我們很重要,但是 。 . .內地更重要,”林鄭月娥本月初表示。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已表明,政府頭號任務,是盡快恢復與內地通關╴但吊詭的是、特區政府在這方面,不像國安問題,基本上完全是有心無力,只能因應中央政府取態,見一步行一步。
於是乎,內地要打針就打針,內地要追踪碼就擴大安心出行強制範圍,要隔離、就盡管早已零本地感染、仍要強制市民回港要隔離二十一日。
金融時報稱,要延長目前隔離政策,原因是由於北京準備在二月舉辦冬季奧運會,而習近平尋求在明年獲得第三個任期,中國或香港的大規模爆發也將具有政治敏感性。香港也將在 3 月舉行領導人選舉,標誌著該市於 7 月從英國移交給中國統治 25 週年。
環看區內國家,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泰國,開始放棄“零感染”政策,意識到早晚要與病毒共存。
其中在關閉了近 21 個月的邊境後,新加坡上週與 10 個國家開放了免檢疫旅行安排。
港人無得返鄉下固然事大,但佔本港 GDP 比重有 21% 的金融服務業,受到隔離政策影響,效果更是立竿見影。
成員包括高盛和貝萊德的亞洲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ASIFMA),罕見去信財政局司長陳茂波,力陳香港嚴厲的防疫措施有損其金融中心地位,拖累經濟復甦步伐及減損競爭力,要求港府逐步放寬旅遊限制,以及最終接受與病毒共存。
這個亞洲最大金融遊說團體警告香港政府,由於“高度限制”的冠狀病毒政策扼殺了外國旅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威脅。
Asifma 對成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不確定何時以及如何解除隔離限制,48% 的公司正在考慮將員工或職能從香港遷出。而近四分之三的公司都在努力吸引和留住香港的人才。
金融時報形容,ASIFMA 向陳茂波發信,是該集團的一個不同尋常的舉措,該集團代表了該地區 155 家最大的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和專業服務公司。今次亦是該集團第一次就其政策與政府對抗。
可見這則未來一年仍要封港消息,已令外資變得非常無助,幾乎要同特區政府攤牌。
早在今年 5 月,美國商會已表示,由於大流行的不確定性以及國家安全法的影響,其 42% 的成員計劃離開這座城市。
陳茂波日前發表網誌,雖然表明近月失業率回落速度放緩,反映改善動力稍為減弱,但只懂口號式呼籲要推動產業多元化及增加房屋供應,讓市民分享到更多經濟成果。
他不會不懂得,如果繼續封關,恐怕失業問題會更加惡化吧?
原文刊於財經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