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妙茵:清如水 明如鏡
【文:林妙茵 Miu】
今天寫件不太 update,未算過時,卻又一直縈繞心頭、不寫不快的事。
何珮珊日前獲任命海關關長,鄧以海被免職,有朋友問「鄧以海是否因恒大飯局被炒?」這本是正路的推測,但在完善後暨重回了正軌的香港,很多事都不可用舊邏輯估量。果然,翌日報章一些政治八卦專欄就報道了,鄧以海大有機會按原定計劃出任廉政專員。
我不感到意外,8 月底看了一則新聞,已隱然覺得有人為三位官員(或其中一兩位)「重出江湖」甚至「更上層樓」鋪路。以下只屬本人臆測,我沒法查證該則報道的消息人士的動機,事實上連寫這單新聞的傳媒也不會亦不需知道放料人是否有這動機。
說的是 8 月 30 日《明報》一則獨家報道,那時三官與恒大高層「犯聚令」飯局已曝光了個半月。有如近月很多重要新聞一樣,得不到市民很大關注,大家聽完特首說「見到有塊鮑魚唔通起身走咩」,除了嘆句「嘩,咁都得?」之外,很快便麻木了。該則報道指,那次高級私人會所飯聚是為了餞別即將調職離港的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宋如安,其他與會者還有港大中國事務部副總監黎慧霞。
多兩個人名曝光,一個是中央駐港官員,一個來自香港最高學府,但主流媒體未見大力跟進。事實上這類新聞很難「搏」,即使有大報報了,如果沒有官方背景的人士明示暗示屬真確,很難照跟,更不要說上頭或許收到種種「溫馨提示」。我認為有人樂見這消息見報,卻同時不想高調,因此讓一份報紙,寫一天,就算。
有甚麼好處?這樣一來,一宗本來發生在高級會所、最低消費數千元一位、「官商學」同枱、事後還牽涉一宗風化案的飯局,便淨化為一場餞別宴。涉事的三位官員,亦可以由潛水模式「激活」:餞別這性質肯定易解畫過官商勾結飯局,有這段消息「墊底」,他們出來見人時便沒那麼「樣衰」:說句「已發了聲明回應了,交際的事也就不多說了」,記者問得一次、兩次、三次……也很難再問下去。
後續發展似是沿我估計的軌跡,「餞別宋如安」說法見報後八天,9 月 7 日,保安局副局長區志光打頭陣「激活」,出席立法會的委員會會議,是「三官犯聚」風波後首次。記者第一條問題就是問他「有傳舉辦飯局是為宋如安 farewell,不知是否屬實?」有了「farewell」這說法,他可較從容地回答「事件不涉及任何利益衝突,我沒有欠下任何人情,不會影響我日後工作的判斷」,這條 line to take 想必也會成為另外兩位官員「首次開腔回應事件」的口徑。萬一,鄧以海要升任廉政專員,他本人可重複這句 bite,其他人也可為其解圍:「都報過啦,餞別啫,不是甚麼官商暗通的交易,與廉潔沒衝突啦!甚至向好的方面看,一時疏忽應酬了這回,以後就更審慎了。」
既然飯局性質是餞別,講出來又可為三官解窘,為何不早說呢?我想可能因為宋如安奉調離任回北京,當時仍在待命或者剛履新職不久(網上找不到宋如安現在供職那裡)。需知道,與恒大高層食過餐好豪華的飯,於港官是敏感,於京官恐怕更大件事。即使有人早在 7 月就想放出「只是 farewell 宋如安」的消息以減低殺傷力,可能也要經重重關卡首肯;而且「操作方法」也要精準計算,放消息出街同時,要嚴控其他主流傳媒沒法跟;還要考慮對宋如安個人的影響……計及種種因素,8 月底見報,也屬合理。
無論如何,「餞別宴」的說法客觀上對鄧以海出任廉政專員有點好處。廉政專員按工作性質需要一名「清如水,明如鏡」的官員出任,據率先報道鄧以海將出任此職的《星島日報》及同系《頭條日報》6 月的報道(當時未爆飯局事件),「鄧以海過去三十四年來把關的工作表現大獲好評,加上為人忠誠清廉,消息指他很適合負責帶領廉署工作。」清廉者,應懂得避嫌,遇上豪華款待該有敏感之心,可婉拒出席或事後補付餐價,不應以「白字黑字沒有禁止即是可以」為標準,否則如何作清廉之表率?忠誠者,當知道擔任公職要向公眾負責,遇醜聞應面對公眾解釋,鄧以海卻由 7 月至今都沒有親身面對傳媒開腔回應質疑。當日認為他「適合帶領廉署」的理據,今日可有變?
飯局新聞爆出至今已逾三個月,當林鄭講得出,坐低見到有塊鮑魚唔係問題時,其實坊間提出的種種質疑,注定不會有答案。只是,涉事的人,如果偏偏坐上維護香港廉潔的位置,會否有點諷刺?我是抱著「一日未公布、一日有變數」的心態寫成此文。但願我朋友的推測是對的,那至少意味還有人記得公眾觀感很重要、還有人認為廉政專員(至少看起來)要 whiter than white。大家即管記住這個觀察點,就當成是量度香港改變了多少的又一把尺吧。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