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默泉】

十月微涼,波蘭的「蕭邦鋼琴大賽」卻如火如荼。蕭邦音樂又一次像流行曲,把全球樂迷都黏在YouTube上,一遍又一遍聆聽而樂此不疲。蕭邦,是十九世紀的人卻有著廿一世紀的魂,他的作品經得起這個時代的反覆演奏,就算和現代作品並置,也不覺得突兀。德日混血女鋼琴家Alice Sara Ott最近推出的唱片《Echoes of Life》(DG出品),便嘗試將七首現代作曲家作品「置入」蕭邦的《廿四首前奏曲》之間,呈現出有趣的「拼貼」效果。

《廿四首前奏曲》(Op. 28)是蕭邦最切合現代人口味的作品之一。廿四首作品短小而變化多端,如像粒粒稍縱即逝的晶瑩露珠,各自構成獨立的世界,又各自相連,築成人生的片段:「它們像不同人生時刻的集結,時快時緩,時而繞著圈子,時而走到盡處必須回頭」——Alice Sara Ott如是形容。這位向來不拘於古典音樂世界的美麗鋼琴家能夠說出如此具有深度的說話,或許是因為她剛經歷了一回人生低谷:三年前,她突然無法自如控制手指,經幾個月檢查後確診患上「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

對演奏家來說,這是世上最恐怖的病。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女大提琴家Jacqueline du Pré就是被此病所苦,廿多歲已告別舞台,盛年而歿。現在科技進步了,但此病仍未有治本的藥物,對演奏家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Alice在唱片的小冊子寫道:「確診當日,我公開演奏蕭邦C小調夜曲,卻突然感到手指麻痺、抽筋,繼而左手失控,最後被迫中斷演出。那一刻,時空就像停頓了。」那夢魘,永遠和C小調連在一起。經過幾年治療,Alice自言已大致復原,但歷過生關死劫,人就會長大,灌錄唱片的意義也會隨之改變。《Echoes of Life》就是在此背景下誕生,是Alice以音樂訴說私密的「生命感觸」的一次嘗試。

著名大提琴家 Jacqueline du Pré 因「多發性硬化症」被逼離開舞台

串起全碟的七首當代作品,象徵著她生命的七個片段,當中以第一首最具紀念價值:作曲家Francesco Tristano是Alice好友,這首〈In The Beginning Was〉專為此碟而作,融入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中最著名的C大調前奏曲片段,清脆明快地打開局面。Alice兒時第一個愛上的音樂家就是巴赫,而唱片裡第一首蕭邦前奏曲也正好是從巴赫得到靈感……「It’s a soundtrack that holds the past, represents the present, and carries us to the future.」

之後出場的還有武滿徹、Arvo Pärt等,演奏家自己亦譜了搖籃曲壓軸。「置入」的作品和蕭邦主體產生的拼貼效果,是這張唱片最吸引之處。Alice Sara Ott這次嘗試未必是每個人那杯茶,但敢於以概念碟為古典音樂注入生命力,在古典圈裡並不多見,如此心思無論如何都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