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3 月,從新落成的商場外望拆卸中的觀塘裕民坊(素材圖片:Kenji Wong 攝)

【文:Andy】

因工作緣故,最近到了幾次觀塘,從早前有獎抽的凱匯,走到康寧道附近。看著漸被清拆的裕民坊,不禁感到無奈。

裕民坊位於觀塘市中心,泛指該處由數條街道組成的商業圈,為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的一大部份,凱匯以及其基座商場「裕民坊 Yue Man Square(YM²)」便是這個項目第二至第三期計劃裏新的建築物。

其實觀塘的命運,理論上在二十多年前就已被定下了。自從香港製造業在 90 年代式微,前土地發展公司就在 1998 年提出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成為了市區重建局迄今最大型的項目。除此之外,政府對觀塘的想像,還可從另一項計劃 —「起動九龍東」略窺一二。

根據「起動九龍東」官方網站,這個計劃是將「九龍東轉型及再次成為重要的經濟中心,成為香港另一個核心商業區(CBD2)」。九龍東的啟德發展區、九龍灣商貿區以及觀塘商貿區,將會以協同效應,成為繼香港島中西區的第二個 CBD。

故此,觀塘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香港作為資本主義城市的印證。資本主義城市裏,關鍵的是資本的流動、累積,城市規劃亦是以此作為原則,建立起更多商場、商貿區等資本交易的場所,幫助資本家累積更多資本。另外,資本主義城市亦會在具價值之空間上建立發達的交通網絡。

這些都在觀塘的重建項目中不斷出現:觀塘商貿區、裕民坊商場;信和置業、華人置業等耳熟能詳的發展商有幸參與重建項目;而裕民坊則有全港最大的公共運輸交匯處,所達之處偏佈全港。

除此之外,資本主義城市帶來的「仕紳化」亦令社區受到重創。「仕紳化」(gentrification)泛指重建過後,社區變成高尚住宅區,造成租金或生活成本上升,原居於此的低收入者不得不遷離,往更偏遠的地方居住,形成「貧民窟化」(ghettoization)。重建而成的「觀月.樺峯」和「凱匯」樓價超越全區,便是一例。重建項目推出後亦摧毀無數的社區回憶,不少老舖屹立數十年,只是換來數十萬的賠償金,政府還妄想這些老店可以進駐新商場裏繼續營運。

空間從來都是充滿權力與矛盾的。觀塘成為 CBD 的想像,成為觀塘的「空間再現」(representation of space),是一種構想(conceived)的空間。這種構想與我們想像的那個充滿人情味、充滿社區溫情的觀塘出現落差,於是,那些保育、捍衛社區的工作就在這場空間爭奪中敗退了。

社區已經成為我們的戰線。天星碼頭、新界東北、利東街、橫洲,一個又一個的名字,背後承載著數不清的歷史、故事、人情。大敘事的力量難以阻撓,趁尚有一息的空間,在剩下的時間,認識多點我們的社區,我們的香港,為這些美好的土地留下印記。

 

原刊於街坊帶路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