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編按:文學及文化季刊《方圓》,每期邀請各領域的創作人、評論人就文化主題對談。「Time Folds」一期更促成科學和文藝的對話,物理學家、影評人與作家大談科幻作品。以下節選部分內容,原文約一萬四千字。

 

時間:2021年8月25日

地點:香港文學生活館

主持:鄧小樺(作家,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方圓》總編輯。以下簡稱「鄧」。)

與談人:余海峯(天體物理學家,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以下簡稱「余」。)

張偉雄(影評人,獨立電影導演。以下簡稱「張」。)

譚劍(科幻及推理小說作家,亦編修香港科幻小說發展史。以下簡稱「譚」。)

 

鄧:《時間之書》有一章〈和時間玩遊戲〉,指出敘事就在對抗時間,一個重要的例子是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回憶的停頓已經在對抗一直前進的順序時間。這是一種文藝觀,很多文學作品都會去表現時間在主體上的反應。

譚:還有馮內果的《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Five)。馮內果在二戰時親身經歷過德勒斯登大轟炸,盟軍空襲德勒斯登古城,他當時躲在地窖裡,避過了這場災劫,但當他回到地面時,整座城市已經焚燒盡毀。這本小說的主角有兩次重要經歷,就是德勒斯登大爆炸,以及後來被外星人捉去做研究。他獲得了一種奇怪的能力,會在無法自控的情況下跳到他成長的不同時空。

鄧:David剛才說過,時空穿梭在理論上是可能的,向前、向後都可以。

余:沒錯,回帶不可能,但跳到某個點是可能的。向前加速也可以的,只要你比別人的速度較快,別人比你慢,你就會進入別人的未來。但這個加速只是相對於他人,對自己來說是沒有分別的。而且這個效應在人身上是不明顯的,人的速度比光速慢太多,光速每秒三十萬公里。根據計算,我們可以在一百年內,坐太空船環繞現有觀測得到的宇宙一圈;回到起點後,對我們來說是過了一百年,但對宇宙來說,已經過了不知多少億萬年了。

根據相對論,有兩種可以改變時間流逝速率的因素:其一是剛才說的相對於他人的速度;其二是重力,重力愈強,時間流逝的速度愈慢。《星際啟示錄》著重的不是速度,而是重力。雖然這聽起來很科幻,但有一種我們日常使用的科技已經應用了這兩個效應,那就是GPS。GPS人造衛星比我們的速度快很多,大概十二小時可以圍繞地球一圈,所以它的時間流逝的速度比我們慢;另一方面,它在地球之外,身處一個重力場較低的空間,時間流逝的速度又會快了。GPS訊號在傳到我們手機之前已經被修正過,電腦會用兩條公式修正這一快一慢的效應,才可達到定位的功能,否則Google Map在一日之內都是無法使用的,會相差了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但我們現在對定位的需求是精確到幾十米的嘛。

張:從修煉角度看,當一個人靜心、達到忘我的時候,會上升到與「道」同行的頻率,是可以在某個瞬間完全靜止的,時間因為靜心的力量而無限著,那麼人就自由於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一嘗不同維度的體驗。我重複看了很多次《2001太空漫遊》最後一段,十分喜歡它的視角、思維,由固定的物質變成變形的抽象,那幾分鐘對宇宙的感受就像在靈界上的成長,呈現了時間的流質,充滿豐富的層次。從物理學的角度,David你怎樣看?

余:我覺得這是一個藝術的表現手法,不一定是科學的;或者說,這一段不是要表達科學的內容,所以觀眾都可以有各自的詮釋,藝術是每個人都可以欣賞的。

譚:我們要知道Arthur C. Clarke雖然是一個這麼厲害的科幻作家,但最後移民到斯里蘭卡研究東方哲學。這部電影前半有很多嚴謹的科學內容,但後半就發展出很豐富的幻想。主角接觸到外星人留下的黑石板後變成嬰兒,就像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從嬰兒開始。這是Arthur C. Clarke的一貫風格,不可以單看《2001太空漫遊》。我最欣賞的是《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講述外星人接管地球教化人類,但人類仍然覺得魔鬼外形的外星人是邪惡的,後來才知道這些外星人的文明即將到達尾聲,因此打算提升人類。最後外星人把一群人類小孩接走,讓他們演化成為更高的存在,這種做法是作者領悟東方哲學的成果。

余:如果要從科學角度看的話,其實所有電影或多或少都有科學的內容,即使是駕駛的片段,我也會看看車子這樣加速、那樣撞下去是否合理。《2001太空漫遊》就加入了很多科學的元素,例如有一幕主角在太空艙中不斷轉圈走動。為何會這樣呢?現在的火箭飛抵火星也要半年,如果日後人類真的有可能到達更遠的土星、木星,就需時更久了。人類不能長期在無重力狀態下生活,否則會產生骨質流失等健康問題,所以就要製造人工重力,那個旋轉的船艙就能夠通過離心力來模仿重力。還有一幕是和地球的家人視像通話,雙方對答之間是有時間延遲的,因為光速再快,從太空到地球也需要一點時間的。在穿過真空環境的情節中,電影的聲音也隨即停止了,因為真空狀態中聲音是不會傳播的。這些細節拍得很有心機。但即使這部電影沒有那麼強的科學性,也不會影響我去欣賞它想傳達的意思,因為藝術作品可以天馬行空,有創作的自由,沒有一條法例規定電影要有科學根據才可以拍攝的嘛,雖然以後可能會有了。

 

《方圓》文學及文化專刊 二〇二一年夏季號 總第九期

出版:香港文學館

總編輯:鄧小樺

專題編輯:鄧小樺 查映嵐   創作編輯:朗天

評論編輯:鄭政恆       學術編輯:張歷君

視藝編輯:查映嵐

執行編輯:賴展堂

 

網上訂購:http://www.hkliteraturehouse.org/shop/time-folds 

《方圓》網站:https://www.fyosquare.com

臉書主頁:https://www.facebook.com/FY.OSquare/

Instagram:o.squar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