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香港》

近幾年無論在論斷自己、別人與作品,最重視也用得最多的標準就是真誠。說得多自己也疑惑是不是太唯心太鄉愿?

德國劇團Rimini Protokoll的《100%香港》因為心照的原因由2019年12月延宕至今。不說別的,光是要根據人口普查中年齡、居住地點、性別、居住房屋、種族五大準則,找出符合香港人口比例的100人擔綱演出,整個過程本身就是一件創作,毋寧說兩年內因為離港、離世或種種個人原因50人退出又重新加入。100位沒有劇場訓練,由4歲(其實有半歲)至80多歲的市民走到台上,落落大方地告訴劇場內的800位觀眾他們的獨特之處,已令人開始思疑,他們如何變得如此自信?然後你會想像,後台SM要畀100個人cue上台落台走位(和訂飯盒)究竟有多頭痛。

撇開實質操作不說。演出沒有專業演員沒有劇本,而是透過一系列的問答和小遊戲,讓100人表達他們對自己和社會的想法。很喜歡演出的英文tagline “part theatre, part reality, 100% Hong Kong”。我想theatre的意思就是以含蓄、詩意、充滿想像力而不孤高的方法建立一個框架,讓各種真實存在的社會關係(即reality)在舞台上濃縮地再現。這些社會關係在演出中反覆出現,例如有些人明顯是黃絲、有些是堅定不移的藍絲、有性小眾、有衛道者,你都能顯然易見地把他們認出來,而他們又確切地站在同一個舞台上,縱使道德或政治立場有多相反,在一些段落,他們卻肩並肩地走在一起。100人幾乎是完全自由活動,他們微小的互動和表情蘊藏巨大的能量。在這種非常時期,要讓100個背景身份完全迴異的香港市民自由但安心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有多困難?創作團隊顯然花了不少功夫。這要留待觀眾在劇場自己發掘。

說到創作團隊,他們的角色幾乎在整個演出中隱忍不見。不是說他們什麼也沒做,而是正好相反,Rimini Protokoll、前進進和自由空間的團隊花最大功夫完成了最困難也最寶貴的任務:搭一個充權和溝通的舞台,讓100名市民發光發熱,既代表自己,也盡可能代表台下的觀眾以至700萬人。在台上你看不見創作團隊,但你能想像要花多大的功夫和愛才能看起來不著痕跡。這是我最喜歡這個作品地方,創作者把自己的身段放到很低很低,所以它有100分的真誠,還有70分的幽默。所以一切操作和藝術上的小瑕疵,都完全可以被原諒。這點跟我聽Jer和Anson Lo同出一轍(ok anson lo演出的瑕疵有時有點大,但佢個樣無瑕疵就得)。

幾個月來不斷想,如果演出兩年前如期舉行會是怎樣。在台下時有一刻終於釋懷,我不會說看了這個作品對香港很有希望呀很感動呀人性光輝呀(雖然頭15分鐘就眼濕濕),「漩渦裡的人有責任說出漩渦的樣子」,2021年10月尾的香港就是這副bittersweet的模樣。

還有今晚和星期六、日下午三點三場。傳送門:https://bit.ly/3jI2RNR

 

(文本無題,現題為編輯所擬)

作者ig:mirror_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