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Kingston 到底有甚麼?・3】帶孩子脫離香港教育制度後,移英家長的煩惱
在 Kingston 的港人網上群組,其中一個最熱門的話題是教育。
事實上,香港家長之所以選擇定居 Kingston,大多都是因為這裡校網優秀。愛子(女)心切是父母天性,無可厚非,可是放在新移民背景底下,則並非沒有爭議。有人批評港式家長來到英國仍追頂尖學校,是將怪獸家長心理注入當地;也有人 — 不僅外人,也包括 Kingston 的香港家長本身 — 擔憂瞬間大量港人子女湧入,會惹本地人生厭。
一個家長說﹕「曾幾何時,我們在香港也很討厭新移民爭學位,現在香港人跟他們有甚麼分別?」
有甚麼分別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要回答,必須比較香港與 Kingston 的教育以至派位制度。香港我們已經知道得很清楚,Kingston 又是怎麼回事?
Kingston 教育有幾好?
2018 年,《泰晤士報》一篇文章根據英國 GCSE 英文與數學兩科主科獲 5 級或以上(大致等於香港 C 或以上)的學生比例計算,成積最佳的兩個倫敦自治市是 Kingston 和 Sutton。最新數字(2020 年)方面,Sutton 則換成了 Barnet — 另一個仍是 Kingston。7 至 11 歲學童閱讀、寫作與數學能力達標的比例,在 Kingston 分別為 79%、86% 和 84%,均高於倫敦平均的 78%、83% 和 83%。最出眾的是學生 A Level 成績,考獲最少 AAB 的學生比例在 Kingston 是 29.8%、比倫敦平均的 15.4% 高出差不多一倍。Kingston 尤其有名的中學,要數 Tiffin Girls 和 Tiffin Boys,兩校 2020 年分別有 34 人和 22 人升上牛津劍橋,分別是全國的第 17 和第 41 多。
好學校吸引香港家長。但會否導致競爭,還得看派位制度。偏偏這裡制度特殊,插班生入學要排隊,但在許多情況下,卻可以插隊。
8 月 9 日,Kingston 港人群組為一眾父母舉辦了一場網上講座,題為「入學及插班要點」,講者是 Achieving for Children 的收生總監 Samantha Scott,她負責統籌 Kingston 與鄰區 Richmond 的收生。約 30 個家長就在屏幕前,聆聽這陌生的制度是怎麼回事 —
Samantha Scott 解釋,在 Kingston,小朋友想插班入讀公立學校,必須(也只能)向地區政府申請。家長可按喜好排列四家心儀學校,至於獲派哪家,則看空缺而定。英國法律基本上對中小學每班人數沒有限制,但 Kingston 政府會與各校商議出一個合適數字,一般來說是 30 人。除非情況特殊,否則不會允許超過這個數目。首選的學校如已滿額,學生就會被安排入讀次選學校,同時編入首選的 waiting list,等到有位時供學生選擇是否轉學。而若次選也沒有位,政府則考慮三選,如此類推。
問題就在,waiting list 雖然基本上按申請次序排列,但報名學生可以多種理由插隊,包括有兄弟姐妹已就讀該校,有特殊社會及醫療需要等(新移民人生路不熟不算),此外就是居住地點與學校距離近。
與學校距離愈近,可以插到愈前的位置。這種制度對家長至為關鍵,許多家長搬到 Kingston,都會選擇住在優良學校附近 —「爭學位」的說法,很大程度上便是由此而來。
講座中,Samantha Scott 還向港人提到幾點 Dos and Don’t。其中一點是不要為學校揀樓。
這可能會被解讀為針對「港式父母」的特殊警告,但為子女能入讀心儀學校而「鬥住得近」,不是港人湧入 Kingston 的特殊現象。房地產公司 Savills 2018 年一項研究指,獲英國教育兒童服務及技能局 (Ofsted) 評為「優秀 (Outstanding)」的公立學校校區範圍內,物業價格比市內平均高出 20%。
「早在香港人來之前,Kingston 已經很難找學位。」Diane White 說。她是 Kingston 市政府內專責兒童教育的議員。8 年前當選至今,一直管理區內教育事務。
她說,Kingston 的教育一直都是英國有名的好,學位有龐大需求。「你可能會看到最近有些報道說,因為脫歐,倫敦今年小學生人數整體減少,但 Kingston 沒有,我們仍然很受歡迎。」
至於為甚麼會特別好?Diane White 歸功於地區政府專責兒童服務的部門素來擅長獵頭 — 為學校找合適校長。
「我們有個例子﹕有家中學過去一直掙扎求存,後來我們聘了一個新校長,他為這工作乾脆搬到學校附近住。結果他真的將學校命運扭轉,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在 waiting list 排隊。」
「我認為,兒童都希望能遇上能夠為他們帶來改變的人,有能力的校長就能夠自上而下給予這種改變。」
疫情期間,Diane White 偶爾會透過拍片,與當地公民及教育從業員交流。
Diane White 安慰香港人無須過份憂慮自己對區內教育生態的影響 — 爭學校的情況一直都在。不過她是英國自由民主黨 (Liberal Democrats, Lib Dem) 的議員,而 Lib Dem 立場傾向歡迎移民。也許她的發言多少對港人有客氣成分?
但去年 10 月到埗的港人媽媽 J,憑親身經歷亦指出「Kingston 學位一向都爆,唔係因為香港人嚟。」
J 是在去年 7 月已開始在香港為孩子搵學校。其時網上資訊仍然匱乏,J 不知道正確程序,遂一口氣向 20 多家學校發電郵(正確方法應是向市政府申請,毋須自行聯絡校方),結果不少學校都回應說已滿額。J 覺得驚訝。「都唔係咁多人去(Kingston),原來都無乜位。」最終她要等到三個月後,政府才能為她的孩子安排上學。
撲學位難是 Kingston 港人家長的共同經驗。家長 E 的孩子亦因為同區學校已經額滿,被分配到鄰區 Richmond,雖然距離也是約十分鐘車程。做父母的,一不希望子女在家無所事事,二初到貴境,自己也有千百萬瑣事處理,孩子上學了時間才好用,故都因未能安排學位而心急如焚。
但無論如何,Diane White 保證學位一定會有。「這是法律責任。」她說。
* * *
關於學位之爭,網路上仍有一種批評,矛頭指向家長,指他們不是找不到學位,而是眼角過高,拒絕入讀普通學校。
但 Kingston 制度上,就算真有「怪獸家長」要求子女一定要入讀名校,沒有合理理由,政府也不會滿足他們。網上有傳言說有家長移民英國後,因無法讓孩子入讀目標學校,又「光速回流」— 是否真實不得而知。
不過,這次專題報道訪問的四名香港家長,都不約而同指,他們認為學校成績不太重要。
家長 E 最關心孩子讀得開不開心,會不會受欺凌;家長 J 希望孩子可以不用接受「筆劃係點?第三劃係邊一劃?」那種死板教育;家長 P 的心願是孩子能夠有美好的校園生活。「我覺得唔好學壞,讀書盡力就 OK。」
家長 D 從來不滿香港的學校,就因他覺得香港學校未能承認他女兒學術以外的能力。移居英國之前,有次他女兒考試只獲四十多分。「我搣爛晒啲卷。」D 說。「都廢嘅。佢 100 分、70 分定 7 分,不是我的焦點。」
D 說他的女兒只是做事較慢,人較害羞,香港的老師就罵她「全班最曳」,罰她沒有小息。又有一次,學校派來一本詩集,叫小朋友做閱讀理解。第一課是《靜夜思》,問題是你認為李白想念的是甚麼?D 就引導孩子,問她﹕「如果妳有鄉下,妳會想念甚麼?」孩子答說父母和食物,被老師打個大交叉。正確答案是「故鄉」。老師要 D 的女兒謄寫十次「故鄉」。
D 又把問題紙撕掉,連詩集也一拚撕掉。「以後唔再做呢樣嘢。」他說。
「香港的教育制度令我個女成為一個 loser。」他認為,學習不是想食物與想念故鄉的差別,而是要讓孩子懂得思考。「我花好多時間鍛練女兒的思考能力。能夠獨立思考、分辨對錯,對她的個人成長至為重要。」
他說他所追求的「好學校」,能夠給孩子三件事﹕自信、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愛。
「香港教育制度畀唔到我個女。」
英國呢?
訪問當日,D 的女兒上學剛滿兩星期。英國老師知道她天性害羞,一周前做了一件異乎尋常的事 — 給 D 的女兒頒一個獎,表揚她是個專心而主動發問的孩子;還搞直播,讓班上其他家長網上見證。「我個女好開心。」D 說。老師又經常鼓勵她做一些古怪動作,突破自我。現在 D 的女兒經常都做古怪動作。
這不僅是個別老師細心體貼。類似的故事已經在 Kingston 香港家長間傳頌。E 媽媽自言現在孩子入讀的學校學生質素「參差得好緊要」,有聰明的,也有不大聰明。而老師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察覺到她的兒子較靜,老師會電郵家長﹕「兒子有沒有跟你講甚麼?他有沒有不開心?」她說兒子英文不夠好,老師就反問﹕「那孩子有沒有甚麼特別好?我們想特別去 develop。」P 爸爸則欣賞學校特別重視孩子交朋友﹕升班的時候,校長給每個同學一張紙條,要他們記下最喜歡的五個同學名字,以便分班後仍能讓他們在一起。P 爸爸形容這種想法「震撼」。「在香港,無人會諗到呢樣嘢。」
孩子年紀小,心智仍在發展,短時間的環境改變已可造成很大影響。D 的女兒從前放學不會跟老師講再見,現在會了,還對爸爸說﹕「而家我唔驚啦。」做爸爸的聽了只有感動。E 的兒子每日回家跟媽媽講自己在學校學了甚麼,天文地理,連媽媽都覺得有趣。此外 E 也意外發現,她的兒子似乎喜愛歷史 — 在香港,她從來未曾發覺。P 的兒子老是說他想做功課,「因為聽日就要交」。與香港相比,英國的功課少得多,也有趣得多。
作為教育方面的議員,Diane White 有她明確的教育理念。「唯有快樂的兒童才能好好學習。」她說。「這是我的哲學。」Diane White 解釋,孩子愈有自信,愈享受學習,學到的會更加多;反之,壓力與恐懼會令小孩失去學習意欲。她也是一個母親,也是這樣去顧孩子﹕小學升中,她寧可讓孩子去一間成績平平但讀得舒服的學校,也不讓他去一間成績出眾但讀得辛苦的學校。
「當然,學校也要有成績,但是我相信,要先讓孩子快樂才能有好成績。」
Kingston 的「優秀教育」,香港家長追求的「優秀學校」,其實是這回事。
* * *
Kingston 教育理念美好,實踐也不俗,但資源始終是個現實性問題。有未獲派學位的家長坦言不滿「等運到」,希望 Kingston 政府可以著緊一點。有家長更坦言等學位等到不耐煩,最後按捺不住,每日打電話到市政府,「煩到佢一個點﹕得﹗我畀個 email 同你 confirm 學位。」這位家長笑言「我諗依家 council 內部嘅人都識得我哋呢個家庭。」另一位家長對這做法則有微言。他一方面體諒父母愛子女心切,但另一方面,也擔心窮追猛打,「搞到我哋香港人個 brand 唔係咁好」。
Diane White 相信分派學位的團隊已經盡其所能。她說,有時香港家長一段時間未得到政府回覆,可能只是因為小朋友仍在 waiting list,政府「沒有甚麼可以回應」。她說不希望香港父母太擔憂,相信若他們清楚認識入學程序,會更安心。也是抱著這個想法,她才會安排 8 月 9 日由 Samantha Scott 主持的網上講座,希望香港人可以知多一點,心安定一點。
她透露,已知 2023 年 Kingston 將有一家新小學開放,自今年開始,有兩家學校會加開一班,為新學校儲學生,希望學位增加會對家長有幫助。
Diane White 還計劃安排一些學校校長與港人網上見面。
「如此一來,家長了解得往往會比 Ofsted 報告更多。對他們而言,這會是揀學校的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