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
今年六月看了《梅艷芳》,聲音還未完全配好的。之前沒有看好,人物傳記電影可以有一百萬樣把電影拍得差勁的可能,尤其主角是梅艷芳,尤其她身邊永遠有一位張國榮。這麼近代這麼仍受廣大樂迷熱切嚮往的她,女主角唔似或太刻意扮都死,太歌功頌德或太過份描畫舞台王者也太理所當然。自己其實羞愧,少年傾慕過她的歌藝,貪圖色相轉投葉蒨文懷抱,再過兩年又戀上王菲。好快就覺得梅艷芳是上代人。如果有機會見到她會跟大隊叫聲梅姐,心底𥚃著實失去追隨她後期作品的熱愛。
看著她愈來愈瘦,本來稱不上漂亮的她更瘦骨嶙峋。直到她步張國榮後塵離去,沒有太大悲慟,只想到死亡是會傳染的。直至她逝世十周年那個由張學友領軍的「10思.念演唱會」,比起同年那個悼念張國榮的好看太多。再陸續聽回好多她當年好好聽也好有型的歌,又翻看她從前演過的電影,《胭脂扣》、《鍾無艷》、《男歌女唱》及《男人四十》甚至跟周星馳拍的《審死官》和《龍過雞年》,想起她在演戲原來也有這麼多面,才由頭至尾重新嚮往她的才華和厲害。只有她在歌、影兩方面的成就不下於張國榮。
梅艷芳當年參加新秀,好像就算由小孩子做裁判,也會知道這位姐姐必贏的,就如當年選港姐看到朱玲玲李嘉欣一樣,勝負相當明顯。記得她初出道像熟了的日本歌手,留了中森明菜頭卻好不明菜,到〈赤的疑惑〉剪了頭短髮,更有年輕太太味。直至〈夢幻的擁抱〉超有型的中性形象,西裝外披搭長褸,開始了她的百變形象。那時候每次等歌手出碟,在電台只聽到音樂,只能在電視看到梅艷芳每次出碟的熱爆造型,和每次為歌曲訂製的舞步。某程度她從來沒賣sex appeal,即使後期的〈烈焰紅唇〉也只是嘩嘩嘩,終於驗證她沒有紋身。但梅艷芳,沒需要賣性感,她的歌聲她在舞台上的氣勢就足夠讓人俯首稱臣。但梅艷芳也承認,自己沒斷續的負面新聞,男友如走馬燈、大花筒、家庭糾紛等,一直在抵消她的聲勢。對了她即使再紅,沒有覺得她好幸福。她贏了好多男人,最後卻沒得到想要的男人。
梅艷芳在1982年贏新秀冠軍出道,只比陳慧嫻早兩年,但她一出道已經是大姐大格。只一年時間,由〈心債〉到〈赤的疑惑〉,她展現了寬廣而饒富趣味的嗓子,她出道時被認為跟蔡琴是並駕齊驅的低音皇后,既俊朗也醇厚,力量澎湃洶湧足以懾服雄性,但她的腔口奇妙地在轉角位置帶上幾分嬌媚稚氣,後來她唱〈I Q博士〉示範得好清楚,徐小鳳唱不到的。出道作〈心債〉,好柔情好磁,跟當年剛走紅的黃日華和初演劇集的梁朝偉有如旭日初升,一切都是向好的。再看看電影《梅艷芳》會明白,這位香港女兒的傳奇,也就是香港最輝煌的八十年代歷史側記。她的起和跌,幾乎跟香港的遭遇同步。
由梁樂民執導是始料不及,他之前跟陸劍青拍《寒戰》,總算創作了男主角的激烈嗌交戲,但由他單人拍《梅艷芳》非常摸不著頭腦。但正正他沒有太強作者論,連同老闆江志強都只是一心一意為梅艷芳流傳後世,他們就努力去找對的人去演,找優秀的班底去重塑梅艷芳和我們一起成長的時代景象。電影特技不只還原度高,而且好真摯動人,看看尖東海傍,佐敦裕華和妙麗中心,街上繁華紛亂的小販檔,還有那個華麗標誌利舞台,讓我們重新感受當年的情懷和志氣。自己特別喜歡幾個王丹妮在人來人往的街道行走的鏡頭,從前的香港已經是這麼繁忙擠擁的,但步履還是充滿朝氣滿懷希望的,那情懷不是虛構!
電影幾近以直線鋪排,從荔園開始了她和姐姐梅愛芳的姊妹情,近乎是電影的主軸。廖子妤的優秀演出,對王丹妮扶持作用非常巨大,她演出了天意弄人的悲傷感。加插兩段梅艷芳算是廣為人知的感情戲,都比想像中來得戲劇化。前段和近藤真彥的一段情,有點過長和渲染,削弱了劉俊謙演張國榮的鋪排。第二段情補寫了梅艷芳被掌摑而逃亡的情節,沒想到電影會加插這段,細節的真確性不談,效果好震撼,某程度也是梅艷芳的轉捩點。王丹妮高大漂亮,甚至後半部加插大量梅艷芳真人片段時,會映照王丹妮稍為的過份艷麗。但她好努力也天分高,她好準確地模仿梅艶芳七分的說話腔調和豪爽,反而更不著痕跡地演活天后。所有演員也配合得宜,古天樂演劉培基,好像是對著梅艷芳本人來演的。
科技也大大補助王丹妮唱歌的說服力,導演梁樂民說過電影的混音技術,是參照早前Queen的傳記片《Bohemian Rhapsody》,用幾把聲音交疊混雜,好聰明也好動人。王丹妮一開聲,眼淚就湧上心頭。如果只有梅艷芳原聲,會太咪嘴太代唱,重點是既一定要她存在,再加插王丹妮自己和其他歌聲,奪取那如幻似真的神髓,借屍還魂的感覺才來了。一聽她錄〈心債〉就毛管戙,好像是好久沒見的朋友或親人上來重聚,也見證當年梅艷芳初出道的驚世才華。還有最好看一段,是梅艷芳在未出唱片之際,經理人來電求救,某個集合港、日、台語的麻煩友的夜場,因為歌手臨時失場,需要梅艷芳頂上,一鏡過拍她如何一人唱盡三種語言,一個其實有十五年舞台經驗的新人,把現場鎭壓得貼貼服服。這場演得揮灑自如的王丹妮有上身感覺,比打後紅館演出更驚為天人。某程度說,這場也好像預告了她日後招惹江湖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