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級指控》劇照

《一級指控》是一部有心但 leave you wanting more,想它可以做得更好的作品,觀後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我不是第一次說,不太喜歡港產片,原因很多,有些我承認是主觀,但更多可能是因為港產片天生限制太多,從本片中,不其然也看到不少限制,不一定是紅線,但對電影創作的效果則一樣。

從導演的一些訪問,看見他說希望大眾「不要標籤合拍片」,形容「只是找其他地方的人『夾錢』投資」,但大家都明白,事實不那麼簡單。既是合拍,就要在內地上映,要在內地上映,就要送檢,守他們的規則(當然今天在香港也完全一樣)。導演和編劇可以不當這些是紅線,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理會,創作都是根據自己所想的去做,這想法無可厚非,但也是紅線厲害之處,有一天,大家都習慣了,不用理線劃在哪裡,都不會越雷池半步。就像,在籠裡的老鼠,過一陣就不覺得有籠的存在。

以商業題材電影而言,本片故事並不複雜,算是平鋪直敍,無甚驚喜。在主要角色的安排和互動上,亦令觀眾 “wanting more”,例如,男主角方中信大律師應該是要代表「在灰色地帶中伸張正義」,但卻嫌不夠清晰,前段只見聚焦於他的「現實」,而這與最後段突然交代他的「踩界」行為,是兩個不同概念。男二的陳家樂這角色,全為方中信角色提供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對比,與片中反派角色一樣,都來得表面和欠缺深度。

也許,電影要陳述的中心思想,就是男主角辦公室牆上引述的法律界名言:“It is better that ten guilty persons escape than that one innocent suffer”(「寧願十個有罪的人脫罪,不要一個無辜的人受苦」,十八世紀英國著名法官及法律學者 William Blackstone 的名言),但在現實不完美的法律制度下,為達求這目標,是否需要不擇手段?這當然是法律劇常用的設定,不「出位」何來有故講,不過,本片令人覺得「唔夠喉」,是好人太好,壞人太壞,有些脫離現實,加上敘述的懸疑性低,一擺出來已經黑白分明,降低了娛樂性。

電影《一級指控》劇照

〈劇透警告開始〉

以曾江的反派角色為例,就是曾江已經演出過一百次的相同演繹,沒有驚喜之外,角色安排以他一個與商界勾結的政客,卻較似一個富豪/大商家/黑社會分子,一有甚麼問題,就叫馬仔出去殺人,暴戾之餘,其實更是個蠢蛋,對付這種水平,實不能顯出主角機智有謀。智叔的地產商角色同樣有限,結局他竟然向執法當局坦然承認與政客勾結,並提供證據自首,也只是「滴水不漏」地遵從典型的內地「邪不能勝正」要求,令人 O 嘴。

曾江的政客角色自說是四十年前成立工會和政黨,成為立法會第一大黨,一直與地產商勾結,權傾香江,工會出身可以擁有有私家泳池的巨宅,說他能為智叔飾演的地產商「在立法會把地鐵沿線土地預先留下,改為住宅用地」,或在地產商買地後安排旁邊有地鐵站,甚至停建附近公屋。但任何香港市民都該知道議員政黨,這些從來不是香港立法會所擁有的權力,無論在新香港或之前的那個,都沒有這些權力,全是天方夜譚。也許,安排曾江的角色是一位司長、局長,不在立法會,卻在政府行政當局,在這「官商勾結」的設定上才稍有說服力,不過,這卻未必是紅線下所容許了。

不看報導不知,電影原來已經拍攝多年,因在內地「排隊送審」,等了三年才能上映。也許,這三年前後,香港不少人對法律的觀感已經不一樣,無論是對法治失去信心,認為判決已經傾斜,還是覺得仍未夠嚴厲。不過,法庭判決要讓所有人稱心,一方面不可能,也不該是法治的指標,更重要的是,如果「寧願十個有罪的人脫罪,不要一個無辜的人受苦」是初心,香港做得到嗎?又或者,這些老外什麼普通法的「寧縱毋枉」原則,在未審先監的新香港,還有位企嗎?

電影《一級指控》劇照
電影《一級指控》劇照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