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徽宗都有 IG」 香港藝術館文物色彩美學展
秦始皇的黑、宋徽宗的青、明代永樂帝的白、清代乾隆帝的黃,還有大臣郎廷極的紅。一個人物,一個顏色,一系列文物的故事。其中宋徽宗不但是北宋皇帝,也是詞人、書畫家,可堪稱為「藝術家皇帝」。他對瓷器甚有研究,尤其喜歡「汝窰青釉」 —— 鍾愛那種「雨過天青雲破處」的恬淡天青色。如果藝術家皇帝都用社交媒體,他的 Instagram 會是一片青藍海嗎?
香港藝術館推出新展覽「#物色——館藏文物的色彩美學」,挑選五名歷史人物作為「顏色 KOL」,陳列青、赤、黃、白、黑色系的文物。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表示,館方近年著重社交媒體推廣,是次展示也融入社交媒體的元素,希望「將高古藝術普及化,令看似高深的藝術都會變得有趣吸引」。
大膽用色說文物
自 2019 年藝術館重開以來,館方策劃一系列展覽,期望「用新的方法去說藝術的故事」。莫家詠指,藝術館館藏涵蓋四大範圍,包括:中國文物、中國書畫、18、19世紀外銷藝術,以及現代香港藝術,「四大館藏當中,三大都是傳統藝術」,所以館方一直思考「用嶄新的策展手法,提供另類角度,讓觀眾去欣賞傳統藝術」。
「#物色」展覽策劃歷時數年,起源自館方搜集資料時發現,有研究指人類透過視覺接收事物,首先判別顏色,再去看形象;而中國傳統文化史又有所謂「五正色」的說法,遂試著根據青、赤、黃、白、黑這五種顏色去策劃展覽。莫家詠提到,博物館大多順時序、或者按照某種器物類型的陳列文物,觀眾需要一定學術背景才可以理解。今次用顏色去講文物,做法「比較大膽」。
用科技活化傳統藏品
展覽陳列 300 件文物,按照五種顏色分類展示。每種顏色展區的入口,均設有仿 Instagram 的螢幕,簡介代表人物如何影響當時器物色彩的運用。「乾隆黃」的部分提到,清代乾隆皇帝制訂《皇朝禮器圖式》,圖文並茂劃定器物顏色的要求,將黃色細分成不同等級,顯示不同皇室成員的身分地位。器物所用的黃色愈是純正,使用者的地位愈是高祟。
館方又特別為三年焦點展品製作「擴增實境」(AR)的 Instagram 濾鏡。觀眾可於展品前掃瞄 QR code,模擬穿戴上「明黃地刺繡十二章紋龍袍」、「點翠嵌寶石珍珠蝠蝶花卉鈿子」、「牙雕樓閣人物圖摺扇」。展廳外亦設有互動區,觀眾可以青、赤、黃、白、黑完成填色,並投映到現場的螢幕展出。
從策展方向到觀展體驗,「#物色」不乏科技和社交媒體應用。莫家詠解釋,藝術館近年希望多做一些面向年輕人的展覽,所以著重社交媒體的運用,「始終年輕一代見到文物,可能會覺得悶、不懂欣賞,所以我們都好著力用一些新的溝通方法去說藝術的故事,讓觀眾感到容易連結到生活。研究同樣深入,只是說話的方法不一樣」。
獲本地藏家捐贈豐富展覽
今次籌備展覽過程中,收藏家鍾棋偉知悉藝術館用顏色去做文物展覽,有感主題「好特別」。他主動了解藝術館藏品數目和類型是否足夠反映五種顏色的故事,其後更向館方捐出 124 件藏品。是次捐贈大部分為單色釉器,其中 80 件於「#物色」展覽亮相。
身為藝術館常客,鍾棋偉笑稱經常都「留連忘返」,從中增長學識。有機會,他也想支持藝術館發展,讓更多人看到文物珍品,「所有東西都只是暫時擁有,不可以永遠。文物收藏不像財富,很多時都過不了三代。子孫未必喜歡,到時平賣賤賣文物更是痛心。」
莫家詠強調,藝術館館藏得以建立,有賴藏家捐贈,例如:至樂樓、虛白齋、遮打藏品、吳冠中、羅桂祥等。她感謝鍾棋偉今次的慷慨捐贈,並希望觀眾見到香港文化承傳的力量,「不只有香港藝術家的參與,也有香港收藏家的貢獻」。
#物色——館藏文物的色彩美學
展期:2021 年 11 月 5 日至 2022 年 3 月 30 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三樓中國文物廳
時間:星期一至三、五:10:00am – 6:00pm;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10:00am – 7:00pm;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10:00am – 5:00pm;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