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課以後,不容忽視的學習差異
基礎教育本旨在提供平等的學習環境,讓不同背景的學生可以一起接受相同的教育。然而,過去兩年因疫情的緣故,課堂從面授改為網授,變相令學生在不平等的環境學習,大大加劇學習差異,影響深遠,不容忽視。
香港中文大學今年六月公布的「學童身心靈健康評估計劃」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學童的生活滿意度也越高。疫情停課期間,能在獨立房間上課的學童,一般有較充足的學習資源和配備,較能保持學習進度;反觀基層家庭的學童,家中可能連擺放書桌的空間也沒有,得長時間在床上讀書,更遑論購置電腦上課了。
加劇學習差異
我們可以預期,香港學童因疫情而加劇的學習差異問題,將隨著復課而陸續浮現;而發展中國家學童要面對的,更是「有受教育」與「沒受教育」的學習差異 — 許多孩子都因疫情而被迫失學,淪為童工。
去年首都發生大爆炸的黎巴嫩,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貨幣急貶導致物價急漲,燃料短缺導致供電不穩甚至全國停電,民眾生活捉襟見肘得甚至無力購糧。當地教育局於去年三月宣布學校改授網課,不少學童因家境無力負擔器材,迫於無奈輟學,當中許多更是本來就已求學不易的敘利亞難民學童。
相對於黎巴嫩學童可以自動獲得小學學位,於當地的敘利亞學童須持有證書,證明曾接受社區為本的學前教育,或至少完成了學前預備班,方能入讀小學;而非政府組織是目前提供這些學前教育的唯一單位。雖然教育局承諾所有難民兒童都可入讀公立學校,但其實很多學校都已非常擠迫,亦難以提供課本、文具等基本的學習資源,更遑論回應難民兒童的教育需要。既無法上學,又無以為繼,許多難民孩子只得打工賺錢,幫補家計。
學習危機浮現
黎巴嫩世界宣明會今年初進行電話訪問,以了解當地基層家庭孩子於疫情下就學或工作的情況,並照顧者對於教育及童工的看法。根據其最新發表的《照顧者對黎巴嫩兒童教育及童工的觀念及影響》研究報告,71.6% 的敘利亞家庭有至少一個孩子並沒接受任何教育,數字遠比黎巴嫩家庭的 12.3% 高;而在敘利亞家庭中,平均每 100 個 12 至 18 歲、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孩子,就只得 22 個曾接受正規或非正規教育,情況令人憂慮。
「我為了家人的安全而來到這裡,但生活仍然非常艱難。」什米娜五年前帶著孩子從敘利亞逃難到黎巴嫩,希望孩子能夠上學,將來有機會改善生活。為回應當前的教育危機,宣明會在黎巴嫩推行非正規教育課程,並在疫情停課期間向學童派發工作紙及心理支援包,且每週向照顧者發放疫情最新資訊,以及教師提供的每日小貼士,與照顧者一起協助孩子學習。
什米娜的女兒蘇雅自從參與宣明會的學前教育課程後,學習情況大有進步。「過去她有發音困難,不敢說話,所以老師每天都額外跟她一對一地聊天,又常常發給她學習短片,讓她多聆聽多練習。」什米娜說。經過兩個月的學習,蘇雅的發音大大改善,也有勇氣放膽說話。「她夢想將來成為醫生,並希望能夠早日回到校園與同學見面。」
隨著疫情放緩,各地孩子都陸續復課,我們又能怎樣持續關注及拉近孩子的學習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