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2 月一名 63 歲患「三高」的男子在接種首劑科興疫苗兩日後身亡,今( 5 日)續死因研訊。專家指死者於死前兩至三星期前已患急性心臟病,當時醫生及病人均沒有察覺,而病發後 30 天屬危險期,不論死者有否接種疫苗,其心臟情況一樣可惡化;但由於死者在接種疫苗兩天後到急症室求診,時序上有「合理懷疑」,暫未有文獻顯示疫苗與心臟衰竭相關。

死者李宇根於今年 2 月 26 日接種首劑科興疫苗,兩日後逝世,終年 63 歲。香港大學內科藥理科臨床教授張文勇,以專家證人身份作供。他認為,死者死前兩星期已出現心肌梗塞,當時尚未接種科興,故肯定與科興無關,但不能排除因疫苗而加劇心肌梗塞併發症,成「最後一根稻草」。

陪審員:足夠數據證科興安全? 專家:面世僅一兩年仍需觀察

有陪審員關注,現時多人已接種科興疫苗,是否有足夠醫學數據證明對人體安全?張認為由於相關藥物僅「出世」一至兩年,最多只能推斷此目前安全,至於五至十年後是否安全則沒有相關數據。惟張強毋需太擔心,疫苗技術並非嶄新,一般風險為過敏,沒有持續長期不良效果。雖然有過百萬人已接種疫苗,但長期數據仍需要繼續觀察。另有陪審員問及疫苗會否與死者生前服食的藥物造成潛在風險?張認為死者並無出現相關情況。

專家:心臟病發後 30 天屬高危 有否接種疫苗均可惡化

張續指,由於死者於死前兩至三星期前已患急性心臟病,而當時醫生及病人均沒有察覺,「有少少不幸」。死者最後一次覆診時亦尚未發生急性心臟病。張解釋,不論死者於 2 月 26日有否接種疫苗,其心臟情況一樣可以惡化,急性心肌梗塞屬高危疾病,有三分一病人在送抵醫院前已死亡,而病發後 30 天亦相當高危。除服藥及進行「通波仔」手術外,沒有其他方法可有效防止在危險期內死亡。若在心肌梗塞病發一天內盡快進行「通波仔」,對其心肌壞死情況有幫助,而在兩星期後才入院進行手術已幫助不大。醫護人員在死者死前曾為他進行心肺復甦法,張認為若死者心臟功能本身不理想,即使繼續進行心肺復甦,其存活率亦不高。

專家:接種疫苗後兩日到急症室 時序上有「合理懷疑」

衛生署代表問,是否有證據證明死者打完疫苗後引致急性肺水腫?又多次追問是否與疫苗無關?張承認沒有相關數據,但指新冠肺炎屬較新的疾病,文獻有限,不能排除屬「最後一根稻草」,但亦未能證明與其死亡有關。至於如果市民接種疫苗後沒有任何過敏反應,但可找到獨立原因,死亡是否與疫苗無關?張認為「又唔係嘅」,而是「時序問題」,死者接種疫苗後兩天便去急症室求診,時序上有「合理懷疑」,但暫時未有文獻顯示疫苗與心臟衰竭相關。

衛生署代表續指,死者生前心血管已嚴重阻塞,而打針翌日曾與朋友用膳,又「走上走落」,會否加重負擔?張同意,但亦可顯示死者當時身體狀況及心情應不錯 。他強調只是不能排除接種疫苗,是「最後一根稻草」的可能性。聆訊周一續,將傳召心臟科專家及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

案件編號:CCDI-182/2021(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