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樂】《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
葉問作為一代詠春宗師,無人不曉,其一生與香港淵源甚深。五十年代,問公來香港教授詠春,如今桃李滿門,葉問功夫更列入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葉問原名葉繼問,生於廣東佛山,七歲起已跟外號「找錢華」的陳華順學習詠春。陳順華當年租用葉氏宗祖祠堂教拳,葉問就從家中小巷到祠堂觀課,後來學有所成。1950 年,葉問在香港開班教授詠春,徒弟們在深水埗海壇街四樓拳館學習,大南街、李鄭屋邨、尖沙咀寶勒巷、大角咀福全街大生飯店等全是葉問在港初期開班授徒的地方。
要追尋葉問詠春在香港的蹤跡,靠的不單是一眾當年曾跟隨過葉問學功夫的老師父們口述歷史,亦需要他們收藏多年珍而重之的材料。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李家文博士亦習詠春,後來她登門造訪,上拳館與各大詠春學派的師父合作,經梳理資料後,撰寫了《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一書,重現葉問與一眾徒弟們的踪跡,以及詠春在港發展的脈絡。
李家文形容這本書不單是武術史,也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全書分為三章,第一章主要集中昔日舊照片、報章、武術雜誌以及廣告書信。當年香港流行學功夫,不同流派的武術家切磋講手,雜誌均會報道。李家文亦補充說,葉問來港初時,已懂得利用傳媒推廣詠春,又在報章寫專欄,解答讀者對於詠春的疑問。只是,當時關於詠春功夫的報道散落各處,記者出身的李家文笑言,撰寫這本書如同進行深入調查報道,但這班詠春師父「防禦力」強,很難走進他們武術界的圈子,而自己卻有幸令他們打開心扉,將昔日珍藏如數家珍,為的也是希望這些歷史能夠傳承下去。
尊師重道?
昔日的拳館文化着重尊師重道,當年不少武術師父如同藝術家一樣,不想將教授功夫變成商品,合則來不合則去。可惜今非昔比,今日學生有眾多興趣選擇,李家文談起,現在師父們教拳也有不少無奈,不可以對徒弟有過多要求,師父的身份要放到較後的位置。以往師父徒弟的關係,發自內心的尊重,顯得更為可貴。
書中第二章講到葉問詠春的傳承脈絡。葉問長子葉準跟隨父親的步伐,秉持詠春有教無類的精神。「師父飲茶」這種恭敬畫面可能是大眾固有印象,但對於葉準來說基本上來者不拒,他不少高徒也沒有行拜師禮,「你喜歡就拜師,不喜歡就算,不分彼此。」葉準持之以恆地推廣父親的詠春功夫,1985 年他的足跡已踏遍歐美各地,更舉行超過三百場學術講座,徒弟遍佈世界各地。
駱耀是葉問在香港四位早期弟子之一,與葉問首位弟子梁相同期,有「尋橋王」之稱,早於 1967 年在上海街武館教拳。駱耀一向低調,外界對他的資訊不多,兒子駱勁江、駱勁生多年來學習駱耀系拳理及技藝。兒子們對於父親的各項事物珍而重之,幾十年來保留了父親有關詠春的物件,如駱耀不同年代在武館打木人樁照片,就連駱耀與葉問耍樂的麻雀至今仍有保留,從細節間可見駱勁江、駱勁生尊重駱耀這個師父兼父親,他們亦可以藉《武藝傳承》這本書,回顧父親的歷史。
大眾對於葉問的認識,可能要由《葉問》電影談起。作者在書中第三章找來了《葉問》電影製作人,大談電影創作及真實性之間的取捨。可是,商業考慮下呈現的拳法,未必要是真正的詠春,因此,師承葉問徒弟何金銘的羅康瑞便出資製作了關於詠春拳法的紀錄片,而作者李家文亦以憑其資深傳媒經驗,探討紀錄片的道德責任,將新聞傳播的知識教授予讀者。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