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式斜槓.環保】香港登山發展史 一切由獅子山與英國人說起
【文:張偉賢 & Maverick @ Weak Ends Here】
過去三篇文章都談世界各地見聞,今次談回我的根,即是香港。現在我在世界各地攀山和科研,算是一名世界級登山者,但念念不忘在香港攀山的日子,前輩無私指導造就今天的我,還記得第一次爬的山就是獅子山,「獅子」在山上屹立多年,相信香港人一望就認到,但上圖左方的小山丘又認到嗎?我來開估,它是格仔山(九龍仔山/雷達山),即是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的拍攝場地,認山易,認物難,有誰料到時隔多年,山下境物面目全非。
獅子山不止在九龍,它更是九龍中的一條龍,原因是九龍名稱由來最常見解釋是九龍北部的八條山脈亦即為龍脈,當中包括鴉巢山、筆架山、雞胸山、慈雲山、大老山、東山、飛鵝山和獅子山,加上當年的皇帝(宋帝昺),便是九條龍脈。說完與中國皇帝有關的九龍名稱由來,接下來就走到殖民地年代,英國與香港群山的關係。
香港 1841 年開埠,英國認為維多利亞港港闊水深,適合海上貿易,所以相中設為港口,促使香港逐步發展,在 90 年代成為國際大城市,而維多利亞港的港口開端在鯉魚門與汲水門之間,入口狹窄兼水深(約 43 米),各國船隻進來後,就有九龍與港島群山成為天然屏障擋風,安然駛進維港,放心停泊,進行各項貿易與下船休息。
在前文〈阿爾卑斯山冰川暗藏古代飛龍?攀登冰山竟由工業革命說起〉談過,第一台蒸汽機在英格蘭的誕生成就人類登山的契機,促使歐洲人在假日攀山探險,而英國人也將登山文化帶到有東方之珠之稱的香港,而英治時期的總督酷愛遠足,港督麥理浩大力推動下,《郊野公園條例》於 1976 年生效,為了慶祝完成郊野公園的劃定,並多謝港督麥理浩對郊野公園的支持,所以山徑都以麥理浩和衞奕信命名。
此外,《國家地理頻道》嚴選全球最佳行山徑「夢想之路」中,麥理浩徑獲評為全球二十條最佳行山徑之一,最大特色是不用 30 分鐘就可由市區走到山上,所以普羅大眾都愛上郊遊。愈多人登山,自然愈多意外,加上山上遇險難以救援,所以英軍為了保障郊野安全,就傳授祖家秘傳攀石和登山技巧,讓港人有自救能力,同時在維港兩邊孕育登山文化。
香港登山史源自英國人,所以第一代香港前輩都由英國人教出來,再傳承到這一代,沒有他們就不會造就到我由獅子山出發,踏到世界舞台,到達世界邊陲攀山和科研,我也承上啟下,所以與好友 Eric 成立非牟利的 Asia Youth Alpine Mentor program(亞洲青年探險計劃),推動香港和亞洲探險遠征文化,現在更密鑼緊鼓準備下一年在阿爾卑斯山下的訓練和實習,希望籍此薪火相傳,協助他們攀得比我們更高更遠,為地球科研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