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文:溫仲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生)】

香港考評局於 11 月 4 日出版了 2021 年文憑試《試題專輯》,其中提到學生在中文科寫作卷的表現不如理想,有「配詞不當」的現象,並舉「我的眼淚馬不停蹄地流下來」為例,意指「馬不停蹄」用在這裡並不恰當。

我的意見正好相反,單就此句而言,不但不是「配詞不當」,而且是好句。一般人寫作形容流淚,會用「淚如泉湧」、「淚如雨下」、「淚流滿面」等老掉牙的詞,而用「馬不停蹄地流下來」反而有一種不平庸的、奇特的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文學之所以能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帶給我們的「陌生感」,與現實的距離產生美感,所以真正的寫實派並不存在,因為那只是流水帳式的日記,並不吸引人。 而文學的「陌生感」,除了表現在對現實的深化、剪裁和提煉之外,還需要語言的「陌生化」。即使在內容上翻不出新意,使用陌生化的語言同樣也能產生文學的「陌生感」。第一個用「淚如泉湧」、「淚如雨下」的人是天才,第二個,第三個,第一萬個用的人,便是庸才。韓愈說「惟陳言之務去」;江西詩派的「奪胎換骨」、「點鐵成金」手段,正是揚棄陳腐的文學語言的宣言。

文學語言除了有「陌生化」的要求之外,還需要合乎一定之「理」。「馬不停蹄」兼有「快」和「不停」的意義,用來形容流淚,是很合理和貼切的。而且在此句中,還有暗喻的手法,作者把眼淚暗喻為馬,把淚流暗喻為馬跑,實較「淚如泉湧」和「淚如雨下」這種陳舊的、明喻的笨伯手法高明多了。

然而,在程式化、標準化的香港教育制度下,用「淚如泉湧」和「淚如雨下」無疑是最保險的。但,我們需要培養的是一個隨波逐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庸才,還是一個具有文學修養和創意的「知識人」?一場考試,不但呈現出考生的成績,同樣也曝露了有司的水平。

 

(標題為編輯改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