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帶路提供圖片

【文:Eva】

從逸東商場出發,沿著長長的馬路走,走上十來分鐘,你會看到一條往下的斜路。沿斜路向下走,跟在旁邊養著十三妹和 August 兩隻小羊的冼姑娘打個招呼後,再往前走,你就會到達馬灣涌村的村口。

由於這裏位處比馬路低一級的位置,如果不是特意走下去,未必會留意到這條村的存在。但是,有誰想到,這條村在青馬大橋、機場等大嶼山的基建落成前,竟然擔當著東涌市中心,甚至是區內交通樞紐的重要角色?

當年東涌居民往來香港島和東涌,或是由東涌往來大澳,靠的就是從馬灣涌村舊碼頭開出的渡船。舊碼頭旁邊是當年的巴士總站,乘客在這裏搭上 3 號巴士,沿蜿蜒的東涌道(今東涌道北)前往梅窩。得益於水陸兩路交通,馬灣涌村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匯集人、貨品、交通的重要樞紐。

這個樞紐的角色在附近的基建陸續落成之後,已經漸漸交由現時的東涌市中心(東薈城、港鐵站一帶)擔任。由於政府在建設機場時,未知道是否需要動用這塊土地,於是先禁止馬灣涌村的發展,就連村民想重建自己的房屋也不行。雖然對村民來說,這樣的決定影響了他們改善生活環境的機會,以至有很多人選擇搬離馬灣涌村;不過,也多虧如此,現在我們才能一探三十年前的村落風貌,不然以香港的發展速度,這裏大概早已變成一幢幢的住宅了吧!

除了建築物的外貌維持三十年不變,村內不少店舖都是動輒數十年歷史的老店,新華酒家就是其中一間。聽她的名字以為是我們平時飲茶的地方?非也非也,比起「酒家」,也許叫她「飯堂」更加適合,一個套餐五十元正,白飯任添、茶水自助。不少在附近工作的人,都會於午飯時候來這裏幫襯。

「以前啲人就係喺我哋度擺酒,有分上下場,上場嘅四點半就要食完㗎啦!」

其實十多年前,新華酒家確實有著「酒家」的特質,因為有人會在這裏「擺酒」!前段所提及的「上下場」,就是在説當年的人飲宴要分上下兩場,因為那時尾班船下午四點半開出,所以「上場」就是專為要趕船回港島的賓客而設。至於其他住在大嶼山的,自然就可以慢慢享用「下場」了。雖然現時已經沒有甚麼人會在這裏「擺酒」,但她那獨特而懷舊的裝潢,仍然吸引不少人在這裏拍結婚照呢!

每當推開新華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室內五顏六色的花磚、從天花板垂下的煤油燈、牆上充滿年代感的標語和廣告牌,還有各種陳舊的生活用品,例如絕版的汽水樽、雞公碗、保溫瓶等等等等,彷彿誤闖進了另一個時空,一個你和我都未曾經歷過,卻又無比嚮往的五、六十年代的香港。

只要你於較少客人的時間前來,又願意主動搭話,老闆娘更會將她和新華的故事向你娓娓道來,例如牆上放著的八角青花碗,原來是老闆娘的祖父輩傳下來,已經有接近二百年的歷史;至於那些陳舊的廣告牌、汽水樽,莫以為是好像那些打著懷舊旗號的店舖特地買回來的裝飾品,其實真真確確是由當年保留到現在。

俗語有云:「路在口邊」,我倒說:「歷史也在口邊」,因為很多時只要你願意發問,人們總會樂意分享一些我們不可能經歷到的親身故事和感受,這不也是在為我們建構起立體的歷史嗎?

 

原刊於街坊帶路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