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照顧者家庭幸福水平偏低 全職媽媽: 較工作辛苦
香港家庭福利會今年 8 月至 9 月進行「照顧者家庭幸福的情況」調查,以聚焦小組及個別訪談的形式,訪問了 15個照顧者家庭。當中,有5 個需要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 5 個要照顧殘疾人士或病患、5個需要照顧長者日常起居。結果顯示,受訪照顧者的家庭幸福指數平均為5.22分,當中「家庭健康」方面平均分數只有5.77分,兩者幸福水平屬偏低。
負責的研究員、香港家庭福利會社工霍康廷指在訪問過程中,有不少受訪者的家人不明白他們的需要,如有丈夫不明白妻子的辛勞,「佢哋(丈夫)可能覺得照顧細路仔,好正常,呢個係你(妻子)責任嚟,你就應該要照顧好佢; 又或者唔願意去參與照顧嘅工作。」
霍康廷指,家人的支持其實十分能夠幫助照顧者。他舉例,有受訪媽媽需要照顧患過度活躍症及讀者障礙的長女,及患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及中度智障的幼女,在旁人眼內「很慘」,但她卻認為自己是幸福的母親。霍康廷說,該媽媽亦曾有一段很困難的時光。不過經社工介入,她開始與丈夫多商量、亦嘗試了解丈夫的工作、多花時間一家人相處。關係好轉後,她開始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霍康廷說,見到家人互動、家人相處的氣氛,可以幫助照顧者的工作。
全職媽媽: 做照顧者較工作辛苦
其中一個受訪者Fion,今與丈夫、9歲長女及5歲兒子一同受訪。Fion去年初,辭去任職14年的保險工作,成為全職媽媽。她直指,做全職媽媽較全職工作辛苦,「做全職都可以轉工、啲人相處唔到可以少啲講嘢,但屋企人唔得。」起初,她很不習慣,亦覺得沒有自己的空間及時間,感到十分鬱悶。
她說,有段時間自己與小孩情緒都十分不穩定。由於長女幼時曾患罕見病「川崎症」,高燒多日不退,即便出院,亦需要定期往醫院覆診; 加上幼子早產,「食極都唔大」,讓她一度十分緊張孩的的身體狀況。而長女上學前亦經常哭泣,「一喊喊半個鐘」,情況一直持續至去年,她成為全職媽媽時才有改善。
幸得丈夫支持,每日定時於午飯時候通電話、下午回家協助照顧孩子、支持她學習烹飪等,讓家中氣氛好了不少。現時,一家人飯後會聊天,談談自己的近況,家人相處和睦。
社工建議家人多溝通 分擔照顧者重擔
香港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註冊社工李夏儀建議,家人間進行有質量的溝通,「有傾有講、有講有笑」能強化家庭關係,使家人間互相協助,減輕照顧者的壓力。她舉例,年青的成員可以協助年長成員應用科技,如智能電話以應付生活所需,而年長的成員、如爺爺、奶奶,則可向家庭成員表達關心。她又指,其他家人應該分擔照顧者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