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拓展署公開了三份與「明日大嶼」計劃相關的工程項目簡介,為「明日大嶼」環境評估程序揭開序幕。各簡介臚列了三項工程對環境的潛在影響,例如香港島—大嶼山東北連接路的建造工程「將無可避免地擾亂海牀」;一個直升機升降場將會設於住宅發展的 300 米內;就未來鐵路系統進行的填海工程,與交椅洲等地的自然保育區的距離可能少於 500 米。

土拓署指,因應中部水域研究的發展及基建設施規模及範圍龐大,三份環境影響評估研究將會展開,以便根據各自的特性,就相關環境影響和緩解措施等展開更聚焦的討論。三份環評項目分別為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交椅洲人工島發展,以及香港島—大嶼山東北連接路。

簡介披露了一些「明日大嶼計劃基建設施的細節。未來交椅洲人工島將建設鐵路及車廠,運輸車廠位置可能與住宅區、禮拜場所、教育機構或康護理機構相距少於 200 米;一個直升機升降場可能會設於人工島上的住宅發展 300 米內。

導致北長洲海峽面積減少

資料並顯示,就鐵路系統進行的填海工程面積可能超過 1 公頃,與交椅洲等地的自然保育區的距離可能 少於 500 米;當局亦可能須就連接香港其他位置的鐵路系統進行挖泥量超過 50 萬立方米的挖泥作業;就鐵路系統進行的填海工程亦可能導致北長洲海峽橫截面積減少 5%。

因應「明日大嶼」計劃展開的環境影響評估展開,地圖為涉及的研究範圍。 (圖片來源:土拓署)

根據政府初時發表的「明日大嶼」願景小冊子,整項計劃預算可容納 70 萬至 110 萬人口,而今日公開的簡介顯示,交椅洲人工島面積約 1,000 公頃,於全面發展後可為 40 萬至 70 萬人口提供居所。根據簡介資料,第一階段填海暫定於 2029/2030 年度完成,交椅洲人工島發展將隨之進行,目標是讓首批人口於 2033/2034 年度入伙。預計填海工程將會分數個階段進行,並會於首批人口入伙後繼續進行。

簡介亦臚列了各工程項目對環境的潛在影響。例如在水質方面,擬議的交椅洲人工島發展,將涉及海底設施、鐵路線、防波堤、躉船轉運設施、碼頭及泊船設施的建造,於海事工程進行期間,可能會釋出沉積物及 回填材料。封鎖在沉積物中的污染物及養分可能會因此釋出到鄰近水體。建築工人於工地產生的污水及因意外傾倒產生的污水若未經適當的緩解措施處理而直接排放至鄰近水體,亦有可能造成水質影響。

建造連接路「無可避免地擾亂海牀」

土拓署指出,為控制對附近水質敏感受體造成的潛在水質影響,將盡可能考慮提供足夠的緩解措施,採取非浚挖式填海方法進行填海,優化階段性施工等,並執行環境監察計劃。

另方面,整條香港島—大嶼山東北連接路的建造亦將涉及海事工程,其中香港島—交椅洲連接路段的海底隧道將採用沉管隧道方法建造,這將無可避免地擾亂海牀。

簡介亦指出,填海工程將導致漁場直接喪失,因此對漁業資源/繁殖及捕魚作業造成影響。此外,因香港島—大嶼山東北連接路發展增加的人類活動及可能出現的水質污染,亦可能對漁業資源及捕魚作業造成干擾。環評研究將評估潛在的漁業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