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開幕】大學生慕艾未未之名而來 「未必有機會見證全系列展出」
西九文化區 M+ 視覺文化博物館今日(12 日)首日開放予公眾參觀,下午 2 時許,M+ 博物館人頭湧湧,大部份展館外都有 30 至40 人排隊。前油尖旺區議員陳嘉朗也有入場,在有關當代中國的展館內反思香港未來,「香港下一步會係點呢?」有大學生慕艾未未之名而來,慨嘆未必有機會見證整系列作品展出的一天。
陳嘉朗今早前來參觀 M+,由於 M+ 在其原本選區範圍內,特別想前來看看博物館如何演釋香港和香港人身份,「我係比較著緊啲」。他指「香港:此地彼方」展館始終空間有限,難以與以香港歴史為題的博物館比較,但他認為展覽有心思,「令人睇完揾到番啲香港人回憶」,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看到的建築和文化,包括中西區天橋、張國榮、梅豔芳等。
在「從大革命到全球化」、以當代中國由70年代初至今的文化發展為題展館內,陳嘉朗表示看到的藝術品很多來自於中國最開放的時代,即改革開放至 1989 年,有不少「惡搞」、二次創作,又指「我一入嚟睇得最多就係毛澤東」,及後的領導人「都唔係好覺眼」。他認為在 1989 年前,人民對改革開放有希望,惟及後「咩都唔講得」,令他不禁反思香港在國安法實施後處處自我審查,「香港下一步會係點呢?」
油尖旺前區議員:點解得一張六四作品?
展館內只有一件作品與六四事件直接相關,陳嘉朗説:「其實呢個留白係大家都知,你知我知係咩事。至少你有一張喺度,可能係你自己意會囉,點解淨係擺得一張?」他指館方可能已盡最大能力選取最低風險的作品,亦有可能「做 show」,需要展出少量。他認為從西九文化區與區議會以往合作可見他們有心做事,而且今天安排大致順暢,又認為 M+ 落成後,博物館設施完備、不失禮。
「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展館門外亦見 Alan 和 Mantha,兩人昨日預約,今日趁放假到來參觀。他們下午一時半到達,只需 5 分鐘便能入場,認為 M+ 空間感大,環境舒適。Alan 指,前幾天在新聞見有藝術品被禁,但今日仍看到不少帶諷刺意味的作品,感到驚喜,「可能嚟嘅時候 expectation 低」。他特別喜歡其中一件作品,主播在電視上以官腔閲讀字典,諷刺當時新聞報道空泛。
碩士生 Tony 和大學生 Toby 亦參觀了「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展館,希望觀賞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的《洗白》和劉香成攝影作品《1989 年北京》。對於艾未未的《透視研究:天安門》被移除,Tony 認為備受爭議的艾未未《透視研究》系列應整系列展出,避免因選取單一作品被批評,並慨嘆不知自己有沒有機會見證整系列作品展出一天。
展廳外設有摺櫈,顏婆婆坐在摺櫈上等候丈夫和女兒,認為 M+ 地方空曠、人流多,進場時雖然大排長龍,但職員安排她使用長者通道,對安排感到滿意。
訪客留言:We'll be back
M+ 設有「香港:此地彼方」展廳,內有留言區,館方提供紙張給訪客,讓他們觀賞展覽留下對香港的話。記者翻閱了幾條留言,有人寫道:「After 10, 20 ,100 years. No matter where I am, no matter what Hong Kong has become. This is where my home and where my heart is」,另一條留言則說:「有傘有聚 We will be back」。還有人這樣寫:「香港人:今天來了 M+,這些展品太令人滿意了,包括了這個回憶房,兩星期後再來,這些東西還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