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香港人聚舊 — 《梅艷芳》
人生沒有寫過影評,講真拍戲我識條鐵咩,今次寫《梅艷芳》電影,綷純一個中坑,回到少年時,重溫昔日愛慕巨星的風采。《梅艷芳》上畫前,在網上看過不少宣傳片段,重現麗園、妙麗中心、裕華國貨、尖東海旁,重回80年時代,黃子華說這部是史詩式電影,需要一個史詩式的香港巨星作為主角,梅艷芳正是家傳戶曉的「香港女兒」。梅艷芳開創了一個時代,代表一個時代,昔日香港核心價值所餘無幾,梅艷芳正是劃時代的香港人象徵。拜無能政府所賜,這兩年倒帶80 年代,經常到機場送別朋友,別君去兮何時還,一聲珍重淚在心,在苦多樂少的煉獄生活,這兩個多小時讓香港人能重回過去的時光,正如谷德昭所說,這部戲看完要定神回氣,活了半生,睇戲流淚還是第一次。感謝梁樂民導演,再一次將梅艷芳帶回來,與香港人聚舊。
整套電影,要批評可以有很多地方,陳淑芬一角換上其他人,會看得更順眼,在觀看旁邊的入場觀眾一見楊姓演員出來,說禁不住說:「可唔可以 BLUR 左佢!」電影反映現實,一點也沒有說錯。沒有何韻詩、沒有民主歌星獻中華,在當下的香港,當然明白與理解,這也是今天香港電影悲哀的寫照。同時,梅艷芳在 1991 年的第十屆新秀決賽,高唱《夕陽之歌》時,停機發表個人感受,批評唱片公司,缺少了這段,也是十分可惜。不過至少導演沒有像其他合拍片,找來一個說普通話的劉培基,或者面膠皮緊的張國榮,又或梅艷芳與梅愛芳以普通話溝通。一些人經常說要顧及大陸市場,找大陸演員……,這部港電影告訴大家,香港一早已是國際城市,早在80年代,梅艷芳已走出香港,現時是向前或倒退,有目共睹。任憑你怎樣財大氣粗,也不能塑造地道香港,香港最重要不是港幣,而是香港人!
從來女俠出風塵
梅艷芳生前說自己讀書少,甚麼也不懂。片中說她首次遇到很有個性的劉培基,被要求以歌詞寫下感受,梅艷芳答說自己讀到中二,唔多識字,古天樂回答:「識字大晒?我見過唔少斯文敗類!」今天,香港就是一班衣冠禽獸、斯文敗類、道貌岸然的人渣,大義凛然地顛三倒四。這個讀書少的香港女兒之美,在於情與義。梁樂民導演整套片都是在「情」與「義」出發,梅艷芳包含了香港人情味、80年代演藝盛世激情、香港美好年代,令人最緬懷的往日情。梅艷芳對朋友、後輩的扶持,俠骨仁心,義膽豪氣,在片中勾起一幕幕昔日回憶。
為何大家都對梅艷芳與張國榮思念?因為他們兩人永活在2003年,一生沒有說過令人齒冷的說話,也沒有因為要討好某些市場,忘記了自己是一個香港人。有人會問為何沒有1989年的場面?今時今日,馬會會借出場地讓你拍攝嗎?當年有份站台的人,除了黃耀明等少數歌手,有誰還堅持到今天?當每十年就消費一次梅艷芳的節目,哪些高唱梅艷芳歌曲的巨星,有誰在這兩年像梅艷芳當年一樣,在1989年站在弱勢一方?又或在新秀決賽擔任嘉賓時,高唱《夕陽之歌》停下來,替新人講句公道話,力陳華星唱片的不是?
入場與不入場
當然,有人會批評,欠缺了梅艷芳人生最俠義與蕩氣迴腸的部份,這部片是消費梅艷芳、呃人、大陸贊助….下刪一萬字。首先,如果是消費梅艷芳,美術部都好落本、好細緻,個棚都搭得好大吓,用咁多錢呃你一百幾十。片中很多𠐦舊道具,大家嘗試找找60-70年代的舊物品,就知有多難!就連黎小田的咭片,也印上華星的 LOGO,這些認真與美感,絕對不是一般港產片可比。收看當日的場次,適逢主角王丹妮到戲院謝票,這麼多年來,還是第一次購票入場有演員謝票。有看過我寫文的人,都知我是甚麼立場,沒有八九民運部份、沒有何韻詩,的確是很大的缺失。有些演員是很趕客,當最紅的男團可以為一些品牌代言,我們是否因為有哪些品牌贊助而不看這部電影?梅艷芳一生都支持後輩,提拔新人,王丹妮、劉俊謙與廖子妤大概也沒有太多人認識的演員,在電影藝術與商業正確之間,我相信梁樂民選擇了前者。至少這部戲不是找 153 做羅文、也沒有「年年 25 歲」,團隊可以減省的無謂人都已手起刀落。過去20年來,也不太記起有多少部港產片會以這樣的成本,起用這樣的新人擔重戲。入場與不入場都有理由,入場看梅艷芳,猶如與昔日老朋友從外地回來,在今天的香港,與志同道合的好友、親朋聚舊,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
P.S. 感謝梁樂民導演及其團隊,以影像保留了梅艷芳與光輝的香港 80 年代! 縱然香港今天是十分艱難,無論身在何地的真香港人,也會像梅艷芳的《飛躍舞台》,不退縮、未回望,繼續奮鬥下去!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