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ntel

全球晶片供應持續短缺,影響半導體和大量電子產品生產。《彭博》引述消息人士,指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早前向白宮提出,計劃在中國成都設廠,生產半導體材料晶圓,以協助解決全球晶片短缺問題,但遭到官員強烈反對,認為可威脅國家安全。

報道又指,中國廠房原計劃最快在 2022 年底前投入生產,以紓緩全球晶片短缺,英特爾又同時尋求美國政府協助,加強在美國本土的研究和生產。

憂國家安全

《彭博》報道指,英特爾於近數星期向提出上述建議時,但遭到拜登政府強烈反對,白宮拒絕評論個別交易和投資,但表示美國政府正致力阻止「中國透過美國的技術、專業知識和投資,發展世界頂尖的能力」,從而可以潛在地打壓人權,以至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英特爾發聲明,指半導體對創新和經濟相當重要,為滿足對它的高需求,公司將繼續持開放態度,尋求其他解決全球晶片供應持續短缺的方案。聲明續指,解決今次短缺是英特爾和拜登政府的共同目標,雙方正探討不同方案,又提到英特爾正擴張現時生產半導體的業務,並計劃在美國和歐洲投資數百億美元,興建生產晶圓的工廠。

《彭博》指,今次事件彰顯晶片短缺造成的影響,除為科企和汽車生產商帶來掣肘,亦導致它們損失數十億計的收入,逼使員工放無薪假。美國政府正着手解決這些問題,同時亦在嘗試吸引半導體業將重要零件的生產回歸美國,而「今次英特爾的計劃則明顯不符這個方向」。

加強美國生產

今年 2 月,包括英特爾行政總裁鮑勃 · 斯旺(Bob Swan)在內的多家晶片行業巨頭曾向美國總統拜登發信,提到美國在全球晶片生產的市場份額由 1990 年的 37% 跌至今年僅得 12%,指在未來科技的競爭上,如人工智能、量子電腦等,美國的領導地位正受威脅,呼籲政府加強對當地晶片生產的支持。

美國政府其後草擬《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 (USICA) ,當中包括了《晶片法案》(CHIPS Act),預計五年內提撥 520 億美元來支援半導體產業,以增加面對中國發展的競爭力,並「在半導體等方面減少對脆弱生產線的依賴」。惟法案雖在參議院獲通過,卻仍在眾議院停滯不前,遲遲未審議。

今年 7 月,中國政府曾要求荷蘭公司艾司摩爾(ASML)向其售賣生產尖端晶片必備的「極紫外光(EUV)微影系統」。然而,美國政府延續特朗普時期政策,以國家安全為由施壓,荷蘭政府因此拒絕簽發出口許可證,交易終未能成事。中國目前為止並未持有任何「極紫外光」設備,國內公司生產尖端晶片能力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