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作者網誌

鏈上中大學生會該怎麼建構,價值載體的選擇是個關鍵。所謂價值載體,就是我們日常稱為「錢」的東西。

大學素有象牙塔之戲稱,而學生會內閣又往往是一班追求理想,對現狀有所不滿,對未來充滿憧憬的人,兩者的乘積是出了名「離地」的組織。儘管如此,我在學生會混了幾年,見盡各種基進的意識形態,聽盡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卻從沒遇過對港元正當性的質疑,或是另創中大幣的建議。

時分券的啟示

法定貨幣就是如此神聖超然,毋容置疑的存在;無論我們怎樣企圖跳出傳統的框架,思想始終離不開港元作為共同體內價值交換這個枷鎖。以上談到鏈上學生會該選擇「價值載體」,連用詞都顯得如此彆扭,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價值載體這個概念,我們只知道「錢」,也默認金錢就是錢包裏一張張的鈔票,大不了就是電子化後以提款卡、PayMe 的甚麼的存取的東西,而忽略了那只是價值載體的眾多可能性之一。

其實,理念跟社會截然不同的共同體,往往需要自有的通證(token)作為價值載體。比如在台灣,小農統籌的農墟就會使用自有的「農幣」,負責運輸的、搭攤位的、宣傳的,收取的都是農幣,藉此促進一個內循環。

香港聖雅各福群會的時分券是更明顯的例子。在這個共同體,為社群付出多少時間,就得到多少時分券,付出半小時得 30 分鐘券,付出 60 分鐘得一小時券,半斤八兩。換言之,你的勞動報酬純粹基於「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跟你的學歷、專業、效率無關,與社會上主流價值觀大相逕庭,於是得以時分券作為「價值載體」。

價值載體之必要

你或許會想,沿用港元,但規定共同體內醫護、教師、工人等全部的時薪一致,不也一樣?數學上是這樣沒錯,但沒有了時分券為其他商品服務定價,進一步交換交換價值,共同體就缺乏經濟循環,難以建立和強化自身的價值觀。

「價值觀」一詞總讓人想起自由、公義等沒法用法定貨幣衡量的概念,但對普羅大眾尤其基層來說,「價值觀」不外乎就是字面的意思,認為各種事物值多少錢,僅此而已。錢就是日常生活中用以衡量一切事物價值的工具,一件商品、一份職業的定價,往往會影響甚至塑造群體價值觀。比如,要相信作家為社會帶來的價值不低於銀行家,需要很強的信念和很大的代價,正正因為社會對兩者的「定價」差天共地。假如兩者所得的工資相同,生活上可以買到商品和服務一樣,職業平等的價值會自自然然地內化到整個共同體,這就是金錢作為價值載體的體現。

如果還是覺得抽象,或許可以嘗試回答,為甚麼地球上兩百多個國家,大多會發行自己的法定貨幣,而不是直接使用比如美元?或者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法定貨幣,會有甚麼問題?

$CUSU 的發想

回到鏈上中大學生會,我們不能逃避思考的是,共同體的核心價值是甚麼,能否交由現有的法定貨幣承載?又或者,能否由某些密碼貨幣比如 Bitcoin 承載?薩爾瓦多整個國家尚且可以這樣實驗,難道一向對未來充滿想像的學生會視此為天方夜談?

假如現有的法定貨幣或密碼貨幣不能滿足需要,鏈上中大學生會就該發行自家通證 $CUSU,作為共同體的常用通證,承載其獨有的價值觀。至於 $CUSU 的發行方式,增發準則,分配機制等,全都應該基於其價值觀來設計,就如醋和酒需要不同的容器一樣。

比如說,鏈上中大學生會可以採用全民基本收入(UBI),讓所有持份者所得的 $CUSU 純粹跟入會時間掛勾,鏈上中大學生會提供的服務以至會員之間的日常交易,均以 $CUSU 定價;至於投票,既可以同時使用 $CUSU 作投票權,基進地把話語權也看成商品,也可以另外發行專門用作投票的 $VOTE,每年給每個會員同等數額的,以平方投票法對自己關心的議案投票。

Talk is cheap

一連三週討論了鏈上中大學生會在會員資格、投票機制和價值載體等方面的考量,有人會嫌內容過硬,也有人會覺天馬行空,可行性成疑。確實,talk is cheap,寫起來容易(騙你的,其實毫不輕鬆),執行起來則會面對極多困難,但我會相信,新一代定必有智慧有魄力去面對各種問題。

老海鮮對此話題就此擱筆,只要能為後來者提供一絲啟發,於願足矣。

 

原刊於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