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最新數字顯示,香港不同年齡組別的死亡率持續下降,但整體的粗死亡率則因為人口老化而上升,由 1986 年的每千人有 4.7 人死亡,增加至 2020 年的每千人有 6.8 人死亡。腫瘤是香港人的頭號殺手,分別佔去年男性及女性死亡數目的 32% 及 28%。在去年,香港男性及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 82.9 歲及 88 歲, 是各大已發展經濟體之冠。

統計處發表 11 月號《香港統計月刊》,當中公佈了一篇專題文章「1986年至2020年香港死亡趨勢」。文章指出,香港男性和女性各個年齡組別的年齡性別死亡率均持續下降,反映隨着醫療服務的進步,香港居民趨於更長壽。然而,由於人口高齡化,整體死亡率及死亡人數卻呈現上升的趨勢。

扣除人口老化等因素 去年每千人 6 人死亡

統計數字顯示,香港死亡數目從 1986 年的 25,912 人增至 2020 年的 50,666 人。在同期內,粗死亡率(即一年內死亡人數相對該年年中每千名人口的比率)從 1986 年的每千人有 4.7 人 死亡,增加至 2020 年的每千人有 6.8 人死亡。統計處指出,粗死亡率受到人口的年齡、性別及其他特徵的變化所影響。在扣除人口的年齡性別結構的影響後,香港的標準化死亡率從 1986 年的 每千人有 10.5 人死亡,下跌 43% 至 2020 年 的每千人有 6.0 人死亡。

在 1986 年至 2020 年期間,初生嬰兒 的死亡率的改善最為顯著,男性及女性的死 亡率分別下跌 71% 及 81%。同時,老年人的死亡率亦有一定程度的下跌幅度。

死亡原因方面,1986 年至 2000 年期間,男性因腫瘤死亡的數目最多,而循環系統疾病則是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然而,在 2016 年,腫瘤取代循環系統疾病成為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在 2020 年,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及循環系統疾病分別佔男性死亡數目的 32%、 23% 及 20% ,而女性的相對數字分別是 28%、21% 及 21%。

2 月份死亡人數最高

數字亦顯示,死亡的發生有強烈的季節性。一般而言,在冬季月份的死亡數字較高,這明顯與天氣冷而導致較多死亡有關。在 12 月至 4 月的死亡數字,會比在較暖的月份、即 5 月至 11 月的數字為高。以去年為例,2 月份死亡人數最高,有 4,789 人;6 月份死亡人數最低,有3,728 人。

報告亦發現,香港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在 1986 年,男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為 74.1 歲,而女性則為 79.4 歲。2020 年,男性及女性的壽命分別增至 82.9 歲及 88 歲。與其他經濟體比較,香港男性及女性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 是已發展經濟體中的最長地區。

【2020 年首五名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最高的選定經濟體】

  男性 女性
香港 82.9 88.0
日本 81.6 87.7
新加坡 81.5 86.1
丹麥 79.5 83.6
法國 79.1 85.1

註:澳洲在過去一直長期排名第四,惟去年沒有統計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