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電影《梅艷芳》上星期四公映,首日票房已高見三百萬港元。有人欣賞,電影勾出香港情懷;有人批評,選材內容有所偏頗。要說梅艷芳之難,難在每個人對梅艷芳都有各自理解,導演怎樣說都很難說中你心中那個獨一無二的形象。

她,盛載太多意義了。說梅艷芳,有人視之為巨星,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有人稱她「香港女兒」,透過她看出香港集體回憶;也有人視點落在她感情生活的不圓滿,感觸她為事業所作的犧牲。

貳叄書房和七份一書店@大南街(詩歌舞書店)推薦文化及傳媒學者李展鵬所撰的《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而解憂舊書店則選了演員羅君左所寫的《不可能再遇上。Anita 梅艷芳》。兩書本分從研究者和身邊人的角度,述說梅艷芳。從「香港女兒」的稱呼出發,序言書室走得更遠,帶來謝曉陽詩集《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從梅艷芳延伸出性別與愛情的思考。

貳叄書房:李展鵬《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

作者李展鵬為梅姐忠實粉絲,同時是一位文化研究人。他將「梅艷芳」這位香港天后視為一個文化符號,放於香港流行文化內,檢視她的貢獻以及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以學者身份作研究,他的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對這位天后的敬仰,內容豐富而無法複製,在梅艷芳的生活故事裡,側寫香港社會當時的影子。

序言書室:謝曉陽《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

梅艷芳逝世18年,終於有一齣傳記電影上映,電影中以梅艷芳對胞妹、經理人、團隊,及其他演藝朋友的情義作鋪陳,展示其所以成為「香港女兒」的原因。梅艷芳在最後一場演唱會中嫁給舞台的宣示,也彷彿暗示這位天后在「情義」背後,感情生活總是不得圓滿。其實情義不是必然的,追逐個人情慾也本無對錯,有人「柔情慾望迷失得徹底」,也有人用情慾體驗,或相涉的書寫,來療癒自己。不同的時代,自會流行不同的表達風格,不同的風格不單意味著社會給予藝術家的理解框架已在改變,亦意味藝術家對自身(或身體,或情慾,或生活需要)的理解也在改變。最近讀到藝評人暨模特兒謝曉陽的詩集《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就會明白,在近二十年來,女藝術家對自身(無論是身體、情慾,抑或感情生活)的瞭解是怎樣突破社會對她們的固有框架。讀者或會被那直白有力、充滿感染力的詩句震撼到。她的詩或與性事、女人的身體有關,或涉及二人生活,但總是寫得貼地真實而令人會心微笑。這些詩一點也不忸怩、濫情,它們恰切地道出情愛和性/別的本質,讓讀者重新反思何謂「愛情」、「關係」。

七份一書店@大南街(詩歌舞書店):李展鵬《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

梅艷芳四歲開始喺荔園賣唱,四十歲喺紅館唱出〈夕陽之歌〉之後告別舞台,結束傳奇一生。關於梅艷芳,實在有太多值得討論嘅東西。

李展鵬係梅艷芳嘅忠實擁躉,亦係一位流行文化研究學者。《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係李展鵬嘅明星研究著作,書中仔細探討梅艷芳嘅流行音樂、電影作品、舞台形象,同時有章節分析有關梅艷芳嘅娛樂新聞。除咗文本分析,李展鵬亦花時間深度訪問八位「梅迷」,討論歌迷影迷對偶像嘅仰慕、認同、掙扎,並將訪談內容輯錄於著作之中。

《夢伴此城》係一本深入淺出嘅文化研究讀本,以梅艷芳為切入點,帶讀者重新認識香港八十九十年代嘅流行文化。要了解梅艷芳嘅傳奇一生以及佢為香港留低嘅文化遺產,呢本著作絕對不能錯過。

解憂舊書店:羅君左《不可能再遇上。Anita 梅艷芳》

電影《梅艷芳》引起話題,許多集中評價電影有否還原真實人物,尤其是敏感的事實。與梅艷芳相識廿二載的羅君左(小時候看「香港8幾」的斌仔),從識於微時開始,將與梅艷芳相處的點滴記錄下來,寫成《不可能再遇上。Anita 梅艷芳》。從這些點滴,就會發現成為巨星的特質,在新一代難找到代替。書中也沒有提及大家關注的敏感時實,也對她的家庭描述正面,這是作者作為好友的角度,希望大家留意她對舞台的付出。我並非梅艷芳的粉絲,但無可否認,她是巨星,也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