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藝術品做主角 M+ 建築設計改變公衆對生活約制的物理想法
Space in HK is “Forward-looking”…
M+ 的設計特點是空間Space、石屎牆 Exposed Concrete、海旁大屏幕 Media Wall by the Harbour Front、 樓層間的空間連繫 Void Connection、簡約主義 Minimalism…。這次展覽回顧性質強,沒有很 Forward-looking 的作品…。
1999年在臨時市政局博物館委員會上力排衆議,反對政府及顧問在尖沙咀細小的「香港歷史博物館/今日的文物探知館」起當代藝術館。2021年11月11日有了歷史性的M+。歷史只記得有人是反對派,忘記了反對甚麼!後來在油街藝術村和王鋭顕在1A搞了個當代西方藝術館建築展,列出了約廿間現當代美術館的建築面積、特點、空間大小……今日終以「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博物館顧問委員會(MAG)」前顧問身份看到 M+ 的啓用。
又記得在 MAG 開會時我提出過一些博物館功能空間、展廳 GFA 呎數的建議,樓底最高點最少要有卅米高,就算比不上畢爾包古金漢館咁高,每層的建築空間要比香港藝術館的空間大至少一倍。…今日我早忘記我建議的呎數,好似每層至少是四萬平方呎,即會展 4 個 Hall。五層便是廿萬平方呎。M+ 會是亞洲之最。當然有委員反對,認為細細間館藝術品和公衆更加親和。
不過瑞士建築師的作品在某一展廳看似是高達四十米高。更高!看到英國雕塑家的狂被打咭影相的作品也可以製造宏廣的視角張力。視覺奇觀未必是壞事,至少可以改變了公衆對生活約制的物理想法…。M+博物館整個建築就是配合公衆的空間經歷而製造的各種風景景觀,在敞大的博物館空間下,觀衆變得微不足道,藝術品是主角,亞洲除了上野的現代美術館,便只有這樣的敞大空間,公眾的視野或者可以脫離現實的框架,溜進想像的範疇。另一方面,藝術家的作品也必須因地制宜,重新思考 scale 的觀念問題。在某意義來說新作品也具 forward-looking 的元素。
在某意義來說,有些東西可以在香港見到,始終是興奮的。今日唐英年也說出一些應該說的話。
看到敞大的自由空間,生命可以完結!
用 forward looking 的展品去 define museum 是否forward looking ? 今日的展覽展品做唔到。或者Zaha Hadid 的可以…但數目太少。不過我可以等…
(原文刊登於作者 Facebook。文本無題,現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