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

四個兒童,一個窮

2020 年,貧窮兒童人口在政府介入前為 274,900 人,貧窮率為 27%,意味四個兒童當中,就有一個生活在貧窮家庭。政府表示在「選定政策」介入後,貧窮兒童則大幅減少為 85,900 人,貧窮率為 8.4%。

189,000 個貧窮兒童,為甚麼消失了?

「選定政策」大致分為「恆常現金項」、「非恆常現金津貼」及「公屋福利轉移」。

「恆常現金項目」包括綜援、在職家庭津貼(職津)及教育津貼,分別令兒童貧窮減少 3.8%、2.4% 和 2.2%。在不計算複合因素下,合共減低了 8.4% 兒童貧窮率,大約減少了 85,524 名貧窮兒童。

「非恆常現金項目」則代表一次性援助,包括額外學生津貼、合資格在職家庭津貼及學生資助住戶特別津貼、及關愛基金下的現金項目等。

「非恆常現金項目」加上「公屋福利轉移」,便直接令其餘約十萬多名貧窮兒童都消失了。

恆常現金項目同非恆常現金項目有分別嗎?

恆常現金項目最能為貧窮家庭提供長遠支援,當家庭面對突發事件,如失業或其他家庭困難(離婚、失去經濟支柱)而導致收入減少,基層家庭可以申請社會援助,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而非恆常現金項目則好比一粒糖,政府按自己意願決定每年派多少,去年俾兩粒,今年俾三粒,下年俾一粒。政府不打算長遠負擔,只能一時間紓緩家庭的經濟壓力,家庭很快便打回原形。

住公屋,就不再窮嗎?

「公屋福利轉移」以「假設公屋於私人市場出租的價格減去實際租金」計算,金額受私人市場影響,私樓租金越高,福利轉移金額越大。每個公屋家庭無形中每月增加了數千元收入,正正就是政府所講的「扶貧作用」。可惜,現實上,這筆筆對基層家庭來說,卻是觸不到,看不見。

以「相對貧窮」計算貧窮人口,當整體社會工資減少,大家都窮了,窮人也減少了?

2019 年貧窮線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以上
$4,500 $10,000 $16,600 $21,400 $22,100 $23,000

2020 年貧窮線

一人 二人 三人 四人 五人 六人及以上
$4,400 $9,500 $16,000 $20,800 $20,000 $21,900

貧窮線以「家庭入息中位數五成」計算,於 2020 年,社會整體收入下降,導致貧窮線下調。在租金、物價仍然高企,家庭收入減少,經濟更為拮据下,家庭卻突然不再貧窮了。以每月收入 $4,500 的單人家庭為例,在 2020 年裡便不再屬於貧窮人士了。

「職津亦有不俗的扶貧成效,其中的兒童津貼尤其具針對性」?

政府今次採取了「兒童貧窮情況」作為其中一個專題研究對象,其中表示職津涵蓋率有兩成,有「不俗扶貧成效」。但同一時間,報告發現有兒童貧窮住戶的在職比例為 46%,當中九成家庭只有一名在職成員,並多從事兼職工作,只有近五成半投身全職工作,並且大多學歷較低,或從事較低技術工作。

可見,育有兒童的基層家庭,在疫情中收入受到重挫。兒童轉為網上學習,或半日制學習,大大影響其家庭工作機會。加上基層勞動市場大受衝擊,從事建造業、服務、餐飲、運輸等行業的基層家庭更難找到穩定的全職工作。

然而,申請職津,必須符合一定的工時,兼職勞工不但難以符合工時求,更難找到僱員簽寫工時證明,以致申請上面對重重困難,家庭不但失去基本津貼,同時失去兒童津貼。

如兒童津貼真的如政府所述「具針對性」,理應與工時脫勾,讓即使家庭面對失業,或開工不足,兒童仍可以有所支援。

貧窮,不是一個數字遊戲,是基層家庭和兒童每天生活於水深火熱的真實生活。希望政府不再用數字來掩飾貧窮真相,真實地設立減目標,改善基層勞工政策,檢討綜援和職津等恆常扶貧項目,以真正回應貧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