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名公安高層加入國際刑警執委 20 國議員人權專家反對斥引狼入室

北京提名公安部國際合作局副局長胡彬郴擔任國際刑警執行委員會委員,全球「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 IPAC)當中來自 20 個國家約 50 名政界人士分別向其政府發信,促請反對北京的提名,全球「馬格尼茨基司法運動」推動者比爾‧布勞德(Bill Browder)形容,由中國公安官員擔任國際刑警要職有如引狼入室。
國際刑警執行委員會有 13 名成員,負責制定政策方向,每年開會三次,本月 23 日至 25 日在土耳其開會,期間將以閉門會議形式選出新一屆執行委員會成員。今次是繼國際刑警前主席孟宏偉落馬後,中國再提名公安部人員加入國際刑警。國際刑警的 19 個資料庫載有數以百萬計的生物特徵辨識、被盜車輛、護照、武器等資料。
悉尼晨驅報(Sydney Morning Herald)報道,國際刑警執委會將選出兩名來自亞洲區執委,連同胡彬郴在內,暫時有 3 名候選人,另外兩人分別為新加坡和印度的提名人。
全球「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在信中表示,擔心中國利用國際刑警組織的紅色通緝令(red notice)系統,對付世界各地的異議人士:「胡彬郴獲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等於國際刑警組織為中國濫用組織的力量開綠燈,令數以萬計在海外的香港抗爭者、維吾爾人、藏人、台灣人及中國異議人士蒙受更大風險。」信件又舉出今年 7 月維吾爾維權人士哈桑(Idris Hasan,又名 Yidiresi Aishan)於摩洛哥被捕為例,指中國已多次濫用國際刑警組織迫害流亡的異見人士。哈桑在摩洛哥機場被當局以國際刑警的「紅色通緝令」拘捕,國際刑警隨後取消對哈桑的通緝令,遭輿論抨擊未能及時阻止組織制度被中國濫用。
著名維權人士,「馬格尼茨基司法運動」推動者布勞德(Bill Browder)向悉尼晨驅報表示,愈來愈多獨裁者利用國際刑警來追捕異見人士,形容讓中國官員加入國際刑警有如引狼入室,又指這種向威權主義漸漸靠攏的傾向繼續下去的話,國際刑警最終將變成 1938 年被納粹德國控制一樣。
據《南華早報》,被中國發「紅色通緝令」達 20 年的「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UC)主席多艾沙(Dolkun Isa),流亡海外的前立法會議員羅冠聰和許智峯,以及 17 名異見人士亦有去信反對胡彬郴競選加入國際刑警。
國際刑警組織過往曾否認執委會委員可以影響簽發及取消「紅色通緝令」的決定,又指委員在履行自己本國職務之餘,義務性質服務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