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梅艷芳》劇照

究竟一部傳記電影要如何評價?

要以演員的仿真程度為及格線,還是撇開二次創作的落差,單純回到電影的基本的完整敘事結構及流暢度?

無論以哪種分數評比,《梅艷芳》對我而言都留有遺憾。

先從電影命名談起。

明顯地,電影以《梅艷芳》為戲名,而不掛上其他名字如《香港女兒》,代表著製作團隊有信心能拍出梅艷芳生前的完整風貌,而且從片中穿插的許多真實片段來看,很明顯電影是朝著「致敬」方向來拍。

不過,除非真的有十全把握能還原當事人生前的事蹟與精神,否則大部分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都盡量會避開使用真人為電影名字。

一來可以避免觀眾期望過早,將演員代入真實身份後導致觀影經驗落差太大;二來能在劇本改編上擁有較大的寬容,尤其在爭議事件的處理較可圓融,就算與真相有出入,依舊可當作是旁觀者抽離後的全面角度來介入,讓觀眾多一種視角可評斷事情完整面貌。

無論是當事者還在世的事蹟電影,如講述英國國寶級歌手「強叔」艾爾頓強(Elton John,港譯艾頓莊)的《Rocketman》,美國饒舌歌手阿姆(Eminem)的半自傳電影《8 Miles》,或是已故歌手的自傳電影,如英國皇后合唱團(Queen)的《Bohemian Rhapsody》,美國鄉謠歌手強尼凱許(Johnny Cash)的《Walk the Line》,美國鄉謠歌手鄉村歌手漢克湯普森(Hank Thompson)的《Crazy Heart》等,幾乎都不敢直接用當事人為電影名字。

因為這些電影團隊知道,只要翻拍成電影,多少會為了觀影節奏而改編一些故事。當涉及改編後,熒幕上的角色是否還是當事人,答案見仁見智。

基於尊重,加上沒有完全能呈現出主角所有人生真實歷練的把握,造就很少電影敢直接把主角當作戲名。

當然,這樣做在宣傳上有好處。直接打上歌手名,就能吸引粉絲抱著緬懷的心態去朝聖,話題度也較高。不過,這無形中也會加劇外界用放大鏡來審核電影的細節,若純粹只為了票房著想,自然不打緊,但要回歸到電影的藝術性與完整度,恐怕就不能怪觀眾過分吹毛求疵。

最讓人遺憾的是編劇手法太保守,也少了抽離與冷靜,導致《梅艷芳》的劇情編排失重,感情流水帳太多,人物內心轉折的描繪太少。

這還不打緊。導演身兼編劇的梁樂民有野心,想透過不同年代的社會事件,希望透過大時代呼應梅艷芳的歷史地位,卻反而凸顯導技上的力不從心,導致原本人物塑造吃力的缺點放大之餘,也曝露了無法凌駕大格局情境部署的尷尬。

要認清一點,《梅艷芳》是部電影,而非紀錄片,如何將它提取戲味,包裝成一部精彩的絕世歌伶自傳片很重要。電影在開場時半小時,的確有炮製讓人引頸期盼的節奏感,但隨著梅艷芳加入歌壇後,往後鋪陳竟變成一部流水帳,像是一本不經修飾的日記大於一部精心剪輯過的電影。

梅艷芳最精彩的事蹟,除了曾在香港樂壇一枝獨秀外,她在電影業也有許多出彩演出,絕非只是一部獲獎的《胭脂扣》或曾參與《審死官》就能草草了事 — 天曉得梅艷芳曾參與無數的喜劇電影,而且效果都非常到位 — 但在電影中的篇幅,竟然都比不上她兩段戀情的描繪。

坦白說,若感情部分是要襯托梅艷芳最終穿著婚紗嫁給香港樂壇的對比,那情有可原,可是無論是與日本男星的跨國戀,到與林國斌涉嫌黑道糾紛的戀情,兩者的處理都顯得有點天真,沒有精準地把梅艷芳經歷這些事後的氣魄與精神展現,眼高手低得令人無奈。

當然,如果演員都非常稱職,那麼就算電影節奏不佳,依舊還是可靠演技來補強。

作為千里挑一的王丹妮,部分角度的確很像梅艷芳,不過對我來說,她依舊沒有抓緊每個時期的梅艷芳神韻,甚至可說,她並沒有完全了解梅艷芳的生平事蹟與心路歷程,導致演出效果過於扁平。

對我而言,她似乎只參考梅艷芳在《胭脂扣》飾演的「如花」神韻在演戲。印象中的梅艷芳,早期就非常海派風趣,擁有大姐大氣魄,無論在什麼場合,舉手投足都能展現驚人氣場。但王丹妮絲毫沒有演出這種個性,在大部分場景中,她都莫名有種楚楚可憐的氣息,就算是載歌載舞戲份,也沒有俐落乾脆的姿勢,眼眸過於哀怨,這種尷尬尤其在對比梅艷芳真實片段時最能凸顯。

或許,作為第一部電影,王丹妮以新人之資尚算及格。但《梅艷芳》是萬眾期盼的電影,每個人都希望扮演者能傳神演出,比起資歷深淺,所有人都更在乎最終演出效果。

如果電影名字是《香港女兒》,或許演得不太像還情有可原,但既然電影取名為《梅艷芳》,固然會讓觀眾放大對主角仿真度的期待。這雖然是王丹妮的非戰之罪,但比起西方演員對於傳奇人物的惟妙惟肖拿捏,事前都會進行大量的事蹟搜索與姿勢口吻模仿,這點還真是東方電影需要學習的地方。

不過,王丹妮就算有很多地方不足,至少我期望攝影可以補強。可惜的是,攝影並沒有真正幫忙計算拍攝角度。根據我的觀察,王丹妮從正面到側面 45 角度是最像梅艷芳,一旦稍微偏離,就會讓「王丹妮」特質跑出來。

若攝影師夠敏銳,實際上可以盡量避開特定角度,讓「梅艷芳」可以一直安全鎖定在熒幕上。只不過鏡頭有時偏重在場景構圖,卻忘了人物在環境互動中應遷就的角度,導致王丹妮影子浮現,讓人不時出戲。

另外,化妝也讓我有點意見。梅艷芳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眉型,但電影裡幾乎都是畫著統一的妝,沒有強調這個優點。還有飾演梅艷芳好友的古天樂,竟然隨著歲月流逝,不僅沒有老態,還越顯年輕精神,這樣的化妝技術令人困惑。

其他演員方面,扮演張國榮的劉俊謙都有點吃虧,樣貌不太像之餘,神態也沒有抓住;廖子妤飾演的梅愛芳有古典氣息,儘管與梅愛芳不太相似,但她憑藉歷練過的演技,把這個角色撐起來,讓姐妹情成了電影裡最好看的支線。其他演員都中規中矩,唯獨找來楊佑寧的演出不適合,他的氣質與演出方式都與眾人格格不入,加上與他相關的幾場戲都拍得溫吞拖拉,讓電影丟失了一些分數。

《梅艷芳》固然不是爛片,透過電影情節,依舊能讓觀眾了解了這位傳奇歌手的一生。只是這部電影沒有拍出從前香港娛樂圈的風華氣息,也沒有將梅艷芳的跌宕精彩故事說得動人,結尾處更收得有點馬虎,我想梅艷芳若在天之靈,應該也會輕嘆一聲。

然後悠悠唱起《似是故人來》的歌詞:

臺下你望 臺上我做
你想做的戲
前事故人 忘憂的你
可曾記得起

 

(標題為編輯所擬)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