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研訊】女嬰催生 8 天後夭折 專家:兒科醫生「要做嘅都做咗」
一名 42 歲孕婦於 2016 年以「真空吸引」方式催生後,誕下一名女嬰,惟女嬰身體情況轉差,出生 8 天後不治,今( 19 日)續死因研訊。解剖報告早前指,女嬰死於嚴重帽狀腱膜內出血,引致相關併發症。兒科專家證人霍泰輝認為,嚴重帽狀腱膜內出血並不常見,當醫生應對嚴重出血情況時,需要「盡量追輸血」,但可能「盡咗力都追唔到」,而當時醫生「要做嘅都做咗」,但亦有改善空間。
女嬰詹雪琳 2016 年 1 月 30 日凌晨於基督教聯合醫院出生,及後情況轉差,延至 2 月 6 日於瑪嘉烈醫院逝世。
專家:醫生可能「盡咗力都追唔到(失血速度)」
兒科專家證人霍泰輝供稱,帽狀腱膜內出血與真空引產一定有關。而嚴重出血並不常見,他行醫 40 年只遇過兩次。一般遇上嚴重急速出血的情況時,需要「盡量追輸血」,但可能「盡咗力都追唔到」,難以處理嚴重出血。他認為當時兒科醫生「要做嘅都做咗」。
聯合的兒科醫生早前指,由於女嬰在留醫期間,出現腎衰竭現象,未能排尿,需要到全港唯一的兒科腎科中心瑪嘉烈醫院洗腎。霍泰輝則指,女嬰情況明顯不宜洗腎,毋須轉院。
專家:醫生早已懷疑帽狀腱膜內出血
兒科專家證人、醫生李誠仁昨供稱,女嬰生產過程時曾吸引 4 次,應要有警覺性,院方理應於 4 時 45 分,即女嬰出生一個多小時後便能診斷為帽狀腱膜內出血。另一兒科專家霍泰輝今認為,根據女嬰的牌版,她的頭部腫脹,醫生要求每 4 小時量度一次頭圍,明顯可見當時醫生已懷疑帽狀腱膜內出血。一般而言,除了帽狀腱膜內出血,毋須定時量度頭圍。
霍泰輝在死因裁判官何俊堯提問下確認,香港沒有診斷帽狀腱膜內出血的明確指引。當臨床懷疑有出血,而血色素低於 14 時,應要開始輸血。而醫生若經驗少,有指引可有助診斷。
專家:較難設立兒科大量輸血程序
李誠仁昨另外指出院方輸血不夠快,霍則認為確實可以更早輸血,但醫生在輸血時會有很多考慮,如女嬰的腦部損傷,心臟負荷等,會有一定的風險及困難。
至於李建議兒科應「度身訂做」大量輪血程序的指引。霍則認為要設立指引相對困難,現時成人的輸血程序因應大量創傷而訂立,與新生兒的出血情況不一樣,大量組織創傷會影響凝血問題,而帽狀腱膜內出血則沒有組織創傷。霍又提及本案首名接觸女嬰的兒科醫生資歷較淺,建議盡早通知資深的醫生協助。
案件編號:CCDI-261/2016(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