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l fired power station Weisweiler near Eschweiler in the Rhenish lignite mining area. Steam coming out of cooling towers. Coal fired power plant owned by RWE AG. Braunkohlekraftwerk Weisweiler bei Eschweiler im Rheinischen Braunkohlerevier, betrieben von RWE AG. Dampf steigt aus Kuehltuermen auf.

【文/姚俊業(思匯政策研究所和HK 2050 is Now氣候變化及夥伴合作主管)、陳樂澄(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分析員)、楊敬雯(思匯政策研究所助理營運經理)】

科學界估計,如果全球未能應對氣候危機,到 2030 年,將會導致超過 1 億人喪生,全球 GDP 將減少 3.2% 。氣候變化造成的災害損失將使世界失去現有的繁榮穩定。除了要控制全球氣溫上升,多個島國和地勢較低的國家亦表示需要資金用於適應氣候變化,以免因海平面上升而慘遭沒頂。

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 26) 中,各國代表不再只談論「邁向零碳 (Race to Zero) 」運動或是碳中和,「邁向氣候韌性 (Race to Resilience) 」運動亦首次納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正式議程。「邁向氣候韌性」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的全球運動,旨在鼓勵各國幫助弱勢社群渡過且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和壓力。

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有礙減碳進程,「邁向零碳」和「邁向氣候韌性」運動息息相關。如果建造一座高能源效益的房屋,但會被風暴潮或洪水沖走只是廢時失事。各國需要培養應對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以確保實現淨零排放時能夠對不穩定的氣候保持韌性。

而中國和美國亦於 11 月 10 日發表《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其中指出「認識到適應對於應對氣候危機的重要性」,希望「討論全球適應目標並促進其有效實施」,並「擴大對發展中國家適應行動的資金和能力建設支持」,可見國際開始重視氣候適應議題。

然而,由於兩大原因,用於氣候適應的資金仍然匱乏。首先,決策者缺乏有關氣候脆弱性的數據,無法得知當地會否易受氣候變化影響,使其計劃分配氣候融資時資訊不足。其次,國際氣候融資資金不足,未有兌現《巴黎協定》中每年提供達 1,000 億美元的承諾。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2021 年報告,以 2019 年為例,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籌集的氣候資金總額為 796 億美元,其中用於氣候適應的僅有 201 億美元。

要踏出改變的第一步,應把全球氣候融資資金的一半用於適應方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前發表報告《2021 年適應差距報告:風暴前夕》,估計發展中國家每年的氣候適應成本目前為 700 億美元,而該成本將在 2030 年和 2050 年前分別增長至 1,400-3,000 億美元以及 2,800-5,000 億美元。然而,受疫情影響,調查的 66 個國家中,僅有不到三分一有推出針對氣候適應的經濟復甦措施,錯過建立新型綠色經濟體系的機會。

《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承諾在 2025 年前要把用於氣候適應的資金增加至 2019 年水平的一倍,至少達 400 億美元。雖然未達至上述報告估計所需的成本,但已為規限氣候融資用途邁出第一步。

為了有效把資金引導至邁向氣候韌性,各國代表應明確界定氣候融資的用途。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亦須制定標準以衡量氣候適應的成果。減緩氣候變化有確實可行的目標,排放量增減易於測量,但氣候適應項目則面對多種不確定因素,難以評估風險和成效。為此,保險發展論壇(IDF)打算在是次大會上成立全球風險模型聯盟,旨在透過公私營合作,為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提供可公開獲取的風險模型,以加強其實際管理氣候風險的能力。

基於科學的風險模型將制定基建設施應對氣候風險的標準,使大眾易於以數值衡量當前危機,促進各地按此部置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此項計劃有望幫助快速且有效調動資金,使全球一同邁向氣候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