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一名男警被受驚的野豬咬傷,政府立即推出「野豬捕殺令」,刻意誘捕野豬。事件引起廣泛關注,甚至外國媒體亦有報道。「野豬捕殺令」觸發的討論豐富:城市化對自然造成甚麼影響?人類生存是否凌駕於動物權益?人類與自然如何和平共生再度成為關注。

貳叄書房和Hong Kong Book Era 閱讀時代同樣推介張貴興得《野豬渡河》,借用二戰婆羅洲日軍屠殺村民的歷史,帶出「人的醜惡,更甚於獸」的面目。序言書室介紹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同樣藉著「『豬』九族」事件反思人性。

七份一書店@東南樓(羊雜)帶來梁柏練的《看見動物》,如同夕拾x閒社推薦陳嘉銘的《寫在牠們滅絕之前:香港動物文化誌》,分別從哲學和文化研究角度,提出人類與動物和平共處的基礎。

田園書屋帶推介沈石溪的《野豬王》透過雲南西雙版納叢林的野豬如何掙扎求存,從而訴說生命的價值;解憂舊書店更進一步將討論延伸到其他物種,藉著戴特勒夫.布魯姆《貓的足跡》,以貓獲禮遇、野豬被殺,突顯出人類差別對待動物的反思。

貳叄書房:張貴興《野豬渡河》

我們人類的生活範圍逐漸霸佔了原生物的聚居之地,野豬要為自己的生存而戰也是正常之事。這本《野豬渡河》背景是二戰期間,日軍占領婆羅洲砂拉越豬芭村,日軍為了報復,對當地村民做盡壞事,暴力場面一個接一個,令人眼花撩亂。

序言書室:羅格‧布雷格曼《人慈》

近日,香港政府因為有警察被野豬咬傷而要「豬」九族,令人再度懷疑人類本性會否令人類破壞自然,因為我們知道,人類自己也自相殘殺。我們的祖輩或許會覺得獵殺動物天經地義,但在不愁衣食的廿一世紀,我們普遍已接受了將同理心擴展至動物的階段,公開處決野豬實為假法之名,扼殺人類同理心,令人類淪為非人。不過,古往今來,從馬基維利和霍布斯到馬克思、經濟學家或進化論者,不同飽學之士、宗教領袖,都在告訴社會大眾,我們人類是會自相殘殺的,連聖經也說人心比萬物都狡詐,壞到極處。但荷蘭學者羅格‧布雷格曼卻在本年度風靡全球的著作《人慈》中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互助互愛的。這看似不是甚麼新鮮論點,但布雷格曼想告訴我們說,所謂「現實主義」並不現實!關於人類本性的固定觀念,從哲學中的「自然狀態」假定,到《蒼蠅王》一類原始求生小說,都想描述人性本來就是怎樣、怎樣。但要更全面瞭解人類的本性,最好方法或許就是訴諸真實事件、大腦科學及遺傳研究、心理實驗等。對於這個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的課題,布雷格曼不單提出了自己堅定的答案,也對仇恨、不公義或偏見提出了解決方案。

七份一書店@東南樓(羊雜):梁柏練《看見動物》

「在保護牠們之前,首先要『看見』牠們。」這是哲學系大一學生梁柏練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動物而寫出的作品。他關心動物的緣起是一次與金山馬騮的經歷:猴子似是向他示好,親近得讓他摸猴子後頸,似是和諧之際,牠突然撲身一咬,作者要到醫院打瘋狗針作結。這正常會令人留下恐懼,但反之在作者心中激發了一堆與動物關係的思考,植下了關心動物的種子。

「看見」是第一步。書的第一部份是梁與動物的經歷,梁「看見」的動物其實與大家都很近,只是容易被人視而不見:如士多的狗,街市的貓,馬場的馬,香港水域的海豚,山間的青蛙與蟾蜍……當然還有野豬。

看見了便可進一步思考,書中討論了很多有關人與動物的思考議題,例如養寵物是什麼、吃的道德、用動物做實驗的現實狀況……其中一個章節是「動物在城市」,內容提及「野豬闖進市區」,單是一個「闖」字,已反映出人類把動物拒於城市外,這個區分,是用什麼標準而定呢?城市設計是否只為人而設?減少野豬對市區的影響,除了獵殺外,可行的方案還有什麼?關於人與動物,可以討論的角度原來很多。

這是本了解動物議題的入門好書。

Hong Kong Book Era 閱讀時代:張貴興《野豬渡河》

野豬渡河的故事,發生在作者位於砂撈越的故鄉。清末民初,大量華人移徙到南洋拓殖,外來者佔據了野豬的居地,建造了豬芭村。一次豬王率領豬群的進襲,被豬芭村民擊退,大量野豬被撲殺。多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馬來亞殖民地,村民竟像豬一般遭受到慘無人道的虐殺。

在作者魔幻的筆觸下,這部長篇小說展現出婆羅州叢林迷人的一面。除野豬外,各種飛鳥、走獸、昆蟲、游魚、熱帶植物與南國天氣交織出一片獨特風景,閱讀時使人沉浸其中。另一方面,一幕幕血腥的殺戮,不禁令人膽戰心驚,見識到人的醜惡,更甚於獸。

自然界裏,動物為生存而互相攻擊似是叢林法則。然而,當生命未有受到威脅時,作為人是否有需要傷害其他生物或同類?為一己私慾,不受控制地釋出獸性,只會淪落為更低劣的生物。閱讀這部以野豬作為主角的作品,或可思考一下人類的角色。

解憂舊書店:戴特勒夫.布魯姆《貓的足跡》

人類自身和平共處都困難,更遑論與其他生物共存。不過有些物種卻受人類青睞,例如貓。現代貓被專稱為主子,人是貓奴。究竟貓是如何走入人類的歷史?《貓的足跡》德國作者布魯姆(他曾經營書店及出版社),蒐集史上貓的文獻資料,研究並分析貓和人共同走過的歷史。過去千百年來,從野生到馴養,貓曾被恭奉為神明,也曾被作為魔鬼,書裡細說牠的身世、專貴、迫害與平反。作者從歷史、宗教、貓的行為、藝術、文學等,研究貓和人類關係,是一部貓的文化史,也是人與其他物種共存的文明史。我身上就留有多處被貓施襲的疤痕,相信貓傷人比野豬傷人多,只能說貓在這個時代比野豬幸運,希望野豬日後能得以平反。

田園書屋:沈石溪《野豬王》

本書深入動物的內心世界,掌握動物的生活習性,反應主角的性格命運,帶給讀者深刻的省思。作者的文筆頗具力度,敘事方法極富戲劇性,充分展現原始生命的美麗與醜陋、善良與邪惡。

故事說的是一隻生長在山林的小野豬,貪吃又貪玩,被主人馴養成一般的家豬,牠如何成長為狡猾勇猛卻又知恩圖報的野豬王呢?

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叢林裡,動物們要適應凶險的環境,還要與同類甚至其他物種競爭,所有的掙扎與搏鬥都是為了要延續生命!他們遭受的苦難反映出真實人生的殘酷與美好,且看這些動物如何頑強地生存,譜出一則又一則蕩氣迴腸的生命謳歌。

作者是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他所著動物小說充滿哲理內涵、風格獨特,被譽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當年作為上山下鄉的上海知青,在雲南生活了整整三十六年。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所創造出的動物世界,同時也影射了人類的生活與情感,每則故事都彰顯了生命的價值,值得細細品味,令人動容。

夕拾x閒社:陳嘉銘《寫在牠們滅絕之前:香港動物文化誌》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社區動物?本週推介陳嘉銘寫的《寫在牠們滅絕之前:香港動物文化誌》 ,此書結集了作者過去有關動物議題的文章,從分析入門起始,逐步與讀者分享動物與人共處,隨城市發展,以至進入野外、電影和飲食想像裡的種種問題。

無論您喜歡動物與否,抑或害怕動物,毋容置疑的是,人類與動物同為這個地球(或者城市)的使用者。然而,一直以來,我們有意無意把自己與動物分開,僅看寵物為城市的一員,把牠們視作城市的入侵者,所以遇見野豬要報警,在西貢看見牛會驚叫。

我們忘記了怎樣與動物共處,更以一個奇怪的目光看待動物。我們最常「看見」的動物,來自報章上一幀幀血肉模糊的照片──有人虐殺貓狗、有車飛撞野生牛、僅有的中華白海豚受傷……

其實不止於此。若然細心,我們身邊常常有動物的蹤影──家裡的寵物(主要貓狗)、城市動物(西貢牛)、野外/野生動物(熊貓),甚至每日餐桌上吃的。也就是,討論動物,其實不限於喜歡不喜歡,牽涉的還有很多日常。

作者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討論切身的動物議題,身兼影評人的作者,更藉著影像、報導等媒介,了解動物如何透過媒體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