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 回顧】(三)培養氣候變遷素養 塑造理想綠色未來
【文/姚俊業(思匯政策研究所和 HK 2050 is Now 氣候變化及夥伴合作主管)、陳樂澄(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分析員)、楊敬雯(思匯政策研究所助理營運經理)】
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湧入格拉斯哥,希望以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 26) 為契機,表達對未來的憂慮和關注。青少年敦促各國領袖要立即行動,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免為時已晚。當權者的承諾固然重要,但除非所有人認知到自己亦有能力改變世界,並共同努力,否則會議中的談判和承諾只是紙上談兵,並不會改變大眾破壞地球的行為模式。
年輕一代作為未來的國家棟梁,將要解決目前高碳排放和生態破壞等活動遺留的問題,應對無法避免的全球暖化危機。為了實現無碳宜居且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青年投入至關重要。我們需要擬定涵蓋層面廣泛的整體規劃,以促進氣候教育,並改變現時破壞地球的生活方式。
要促進改變,可由三方面入手——學習知識、提高意識和鼓勵實際行動。因此,大眾需要學習科學知識,培養氣候變遷素養,以了解人類如何影響氣候系統,使其能夠評估經科學驗證的資訊,進而用有效方式向大眾傳達正確信息。培養氣候變遷素養可使大眾能夠做出為自己、為社會、為地球負責的決定,為氣候危機帶來曙光。
培養氣候變遷素養不僅是傳授知識,其教育目標應鼓勵並為青少年充權,讓學生思考並尋找「我應怎樣做」的答案,用切合自身的方法去應對氣候變化。坊間有不少機構舉辦類似的教育計劃,以思匯政策研究所為例,其「青年環保大使計劃」旨在讓年輕人思考如何在香港推廣可持續生活方式。參與者能夠向氣候專家學習,討論相關議題,並積極推動社區項目。
然而,目前學校教育並不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只有約一半學校課程有教授氣候變化。此外, 60% 受訪老師對氣候教育缺乏信心,只有約三分一老師認為自己能夠解釋氣候變化對其所在地區的影響。改革教育影響可以非常深遠,20世紀50年代末是美國和蘇聯太空競賽高峰,美國國會通過《國防教育法案》,投入超過 10 億美元改善科學教育,有助推動日後高等教育發展。氣候變化乃影響全球福祉的危機,各地教育需要立即加入氣候議題,以確保青年有能力建設淨零排放未來。
是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與各國教育和環境部長召開聯席會議,承諾把氣候變化納入正規學校教育系統,作為核心課程,增加資源培訓老師,使學生參與解決環境問題。香港須響應號召,教育局和環境局應合作籌劃培養氣候變遷素養的課程,推動青年參與氣候政策,以助實現淨零未來的承諾。。
由於氣候知識複雜且發展迅速,香港政府和大學應積極參與,推廣相關教育。短期內,政府可以參考日本於最新國家自主貢獻中的承諾,為學生提供有關氣候變化的網上教育材料,讓師生可以學習。長遠而言,《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 中指出為培訓專業人才,承諾在大學和專上學院增潤與氣候變化、低碳技術和綠色金融等相關學習內容。然而,課程應擴展至中小學,並向老師提供足夠培訓和資源。
學校應該強調應對氣候危機不僅只限於企業和科學家,而是有賴全民參與。而氣候教育為跨學科專題,與科學、經濟、社會、人文和藝術等方面有關,所有人都可以在其領域實踐行動。再者,學校應鼓勵學生在課堂參與討論氣候變化,並透過連結教學內容、專題研習、體驗式學習和課外活動,共同行動影響大眾。學校課程全面納入氣候變化,有助青少年學習氣候知識、提高環保意識和落實行動,攜手建設更安全公正的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