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至 2018 兩年間 59 學童自殺亡 檢討委員會稱「基數」太少 未能總結明顯趨勢
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今日(23 日)發表報告,分析 2016 至 2018 年間,共 259 宗兒童死亡個案,包括 59 宗學童自殺,平均每年逾 19 宗,較上一次發表報告時高逾倍。其中 35 宗自殺個案,事主曾表達尋死念頭。負責跟進自殺個案的委員會召集人鄧振鵬指,暫時未看到自殺率有明顯趨勢。就疫情持續,他呼籲「不論大人、年輕人都要好好愛惜自己,發覺唔妥當、難受,需要尋求協助時,唔好自己忍住。」
15 歲至 17 歲組別為「自殺」高峰
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發表第五份報告,在 2016 年至 2018 年的 3 年間,一共有 259 宗 18 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其中 159 宗死於自然因素,100 宗死於非自然因素,當中 59 宗涉及自殺,佔全部個案的 22.8 %。死亡兒童中,佔最多的是一歲以下兒童,有 103 個個案,佔全部個案近 4 成,第二多的是 15 至 17 歲組別,有 51 個個案,佔全部個案約兩成。
59 宗兒童及青少年自殺個案中,超過 9 成為全職學生。年紀最小的只有 10 歲,而 15 至 17 歲年齡組別個案最多,有 39 宗,其中 26 宗為男性。自殺原因方面,涉及學業問題的佔 26.4%,其次為家庭問題的 23.1%,及心理問題的 13.2%。自殺方式方面,最多為高處墮下的 43 宗,佔全部的 73%。
年自殺宗數高上一份報告逾倍
2016 至 2018 年間,共有 59 宗兒童及青少年自殺個案,平均每年有超過 19 宗,比起上一份報告,涵蓋 2014 至 2015 年的平均 9 宗,多出逾倍,疑有大幅上升的趨勢。報告統計 2009 年至 2018 年 10 年間的自殺數字,2010 年、2016 年及 2017 年的自殺數字均超過 20 宗,2017 年的 24 宗更為高峰。
負責自殺個案的召集人、醫生鄧振鵬則表示,因基數細,不能證明數字轉變的意義,暫時未看到自殺率有明顯的趨勢。至於學業壓力是否導致自殺案飆升,他則表示數字與原因沒有直接關係,「自殺原因係好多高危因素,同保護因素交織而成」,不過根據警方調查報告及服務提供者報告,「比較多學童表達學業壓力的問題」。
社工曾跟進逾 4 成個案 社署:情況可以好突發
報告提及,有自殺學童曾在學校功課表達「死亡、重生」意念,亦曾在兩篇作文內表達對父母的不滿,及描繪較為血腥、黑暗內容。部分學童在生前出現破壞性、侵略性的行為,與同學關係亦欠佳等。其中 35 宗個案,在自殺前曾透過社交媒體等渠道表達自殺傾向。超過 42% 自殺個案,更曾接受社工等專業人員跟進介入,但依然未能避免悲劇。
社署助理署長(家庭及兒童福利) 鄒鳳梅解釋,自殺情況可以「好突發」,以有大量難以預料的因素,但同意各部門可有較多溝通,現時已為部分個案提供跨專業服務,有需要時則會召開專業會議。鄧振鵬表示,以上或為學童的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信號」,呼籲透過加強在職培訓,提升教育工作者觀察度。
鄧又強調,預防自殺是整個社會、家庭、學校及個人的共同責任,各持份者應及早識別,並採取適切支援。
數字未計算疫情影響
報告內亦沒有包括過去兩年、受疫情影響下的兒童死亡數字。鄧振鵬承認,近兩年學童的環境受疫情有巨大轉變,包括須適應網課及長時間留家等,呼籲「不論大人年輕人都好都要好好愛惜自己,發覺唔妥當、難受,需要尋求協助時唔好自己忍住。」
建議立法強制使用嬰兒汽車椅
自殺以外的 41 宗非自然死亡個案,亦包括 7 宗襲擊案。其中有母親因濫藥引致思覺失調後殺死女童,亦有父母因財務問題及精神疾病襲擊兒童致死。報告建議加強公眾教育,宣傳兒童擁有獨立生存權利的信息。而涉及意外的 22 宗個案,包括有在嬰兒因爲未使用嬰兒汽車安全椅死亡。報告建議當局應立法強制嬰兒必須使用汽車安全椅。
就有兒童模仿網上教授的繩索逃生而窒息,則建議家長可為兒童加裝過濾軟件,當局亦可要求 YouTube 等平台為影片加裝家長警告標識。
歡迎訂立「沒有保護罪」
就法改會建議訂立「沒有保護罪」,針對在虐兒個案中沒有盡責保護受害人的「旁觀者」。委員會主席鄧麗華指,歡迎有關建議,但強調依然需要其他方面配合,如公眾教育等,「唔係淨係立法就解決到所有虐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