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壺變地壺】港人改良「冰壺」運動 變「地壺球」 推廣至逾 11 國家 推廣共融
眼前的「地壺」,擲地而出。縱然辨別光暗、距離有困難,僅有三成視力的陳忠耀,仍覺此項運動新鮮,自言感覺如玩「飛鏢」;坐輪椅的林耀國也從旁切磋,一杆推出黃色「地壺」至終點。
此項運動共融的突破,「地壺球」運動創辦人李石樁說,運動是改良自蘇格蘭始創的「冰壺」,經簡化後,運動已推廣至逾 11 個國家。他期望這項運動能爭取成為下屆全國殘運會項目,但直言受多方面限制,有一定難度。
運動改良自蘇格蘭「冰壺」
「地壺球」是改良自蘇格蘭的「冰壺」運動。如同「冰壺」一樣,玩家需站在賽事起點,在地上滑出「地壺」至終點前的圓鏢中心,愈近中心者為勝。相比起原先重 20 公斤的「冰壺」,「地壺」僅重約 2 公斤。
李石樁憶述,改良運動的靈感,是源於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季奧運會,舉行「冰壺」賽事。當時本港掀起一股「冰壺」熱潮,網上流傳「惡搞圖」「攞啲掃把、地拖、茶煲出嚟,喺度扮冰壺」,於是他決定將「冰壺」運動引入本港。
年齡最大的參與者為 103 歲
李石樁續言,冬奧賽事過後,自己曾到蘇格蘭當地考察,其後回港一度「天真」認為本港溜冰場可「搞冰壺」運動,殊不知「踩勻咁多個商業冰場,無一個肯」,於是他與政府部門再商討如何推行新興運動,政府卻要求「你要好似黃金寶咁樣,全運會攞個金牌」,「如果你攞到金牌,香港都會有一個冰壺(運動)」。
但他直言,協會缺乏資源、財力、教練和器材等,反問「點攞金牌呀?」,於是他決定走第二個方案,將運動普及化,慢慢推廣至本港多間中小學、長者中心、傷殘人士中心及醫院等,並制定出一系列規則、標準賽道及研發「自己嘅地壺」,計劃將運動正規化。他聲稱,接觸過年齡最大的參與者為 103 歲。
視障人士難辨識地壺距離
「地壺球」較「冰壺」較少能力限制。視障人士陳忠耀本周三,首次玩「地壺球」,直言運動新鮮。但眼前一紅一黃的「地壺」,有視障色差的他,卻是難以辨識距離,「第一次大家個感覺係好空泛,因為視障人士,(對於賽道)有幾闊、幾大,佢唔知」,由此不能掌握擲球的準繩度。
不過,他認為「地壺球」是相對靜態,相對保齡球,使用力度較小,而另如「羽毛球個啲太快,其實我地隻眼睇唔切,或者掉地已經睇唔到」,故引入「地壺球」,可使視障人士的運動生活不會如此單調。
政府忽視傷殘人士運動支援
他娓娓道來自己故事,他是自2008年起患上糖尿病,以前是從事電腦維修,食無定時,加上受母親遺傳影響,誘發糖尿病,而翌年病情加劇,視力突然變得模糊,及後經診斷證實是視網膜出血,左眼只剩下三成視力,右眼是「看不到」,由於無太辨別光暗、色差,行樓梯不時「叉錯腳抝柴」。
不過自患病後,特別是因病加劇,需要洗腎、換腎,陳忠耀更加珍惜換取健康、運動的機會。目前除了玩空手道,也有玩飛鏢和保齡球,血糖值也由8至9度,下降至5點多。
話雖如此,陳忠耀批評,政府多年來忽視殘疾人士的運動需要,如渡海泳與單車節,在欠缺支援下,視障人士難以參與。「其實我地只係差對眼,缺少對眼,但身體、四肢、體能係OK嘅」。
他又批評,政府推行的「安心出行」,視障人士難以掃瞄反光的二維碼,不時站在場所外良久「搵App」,指「有好多朋友又要揸住白杖,又要揸住去掃,咁我點樣搞呢?」。
一吐的怒氣,一消於擲「地壺球」的時光。
有意爭取成為殘運會項目
另邊廂,自小患有小兒痳痺症、正坐輪椅的林耀國,2018年起接觸「地壺球」。他直言,輪椅人士玩「冰壺」難普及,因為一來租溜冰場昂貴,二是本港溜冰場僅限溜冰,「玩唔到輪椅」。他說,不少傷殘人士也同感「地壺球」好玩,為推廣運動,他於今年7月成立傷健人士地壺球協會,目前「球隊」已逾一百人。
他續言,目前「地壺球」是按殘疾人士需要改良。他憶述說,初時他與一眾輪椅朋友,是席地而玩,「坐落地下玩嘅時候,都好開心,但玩完起返身呢,就難啲」,且「用身推,又唔夠力」,於是改用桿推。如今他認為運動最大樂趣,是與一眾玩家對壘,「未到最後一球打咗之後,你都唔知邊個勝、邊個負」。
2025年大灣區三地政府,包括廣東、香港及澳門,將首次合辦全國殘運會。問及作為「港式」「地壺球」,會否爭取成為項目之一,李石樁表示,雖有意爭取成為項目,但相信困難重重,因獲批成為項目前,須等候奧委會7年會員資格審批,才可進一步取得政府撥款,發展運動,而「多一個會入去,佢哋個餅又會分細啲」,相信「獲分餅」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