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關注組開記者會,建議有其他方法減少人豬接觸,以免殺豬。 攝:Kwan

本月初,警務人員懷疑被野豬咬傷,漁護署隨即宣佈捕殺政策,引起社會反響;早前亦發生外送員遭野豬咬傷,以及一隻闖民居的野豬遭射麻醉槍。香港野豬關注組成員吳蔚美今日(29日)引述漁護署過去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指,人為餵飼同戶外垃圾是野豬在市區出沒的主要原因,當時署方亦稱絕育、避孕、改善垃圾桶設計等措施,有效減少野豬滋擾,但僅 5 個月後,卻改稱過往措施完全無效,她質疑署方「自打嘴巴」。

另一關注組成員黃豪賢則表示,署方曾稱處理野豬人手及資源充足,但翻查資料,該方面的人手僅 32人,相關資源亦僅佔漁護署總支出 0.47%。他質疑,署方未有充分投入資源便決定使用「撲殺」最後手段,建議從土地規劃、動物天橋和隧道、搬遷豬群、新垃圾桶等方式,多管齊下地解決問題。

野豬編制人手 32 人 資源共 930 萬元

黃豪賢引漁護署文件指,署方本年度總編制人數共 2363 人,但野豬管理隊伍僅 32 人,佔總人數 1.4%,而署方總支出 19 億元之中,亦僅 930 萬元用於處理野豬問題,佔 0.49%。黃豪賢認為,目前情況絕非署方所指的「充足人手及資源」。

黃豪賢又指,「撲殺」應為最後手段,署方應繼續加強以往做法,例如與大學合作改變垃圾桶設計至腳踏式或滾輪式、在垃圾站旁加上鐵製圍欄等,以防野豬被垃圾吸引。又或者以搬遷野豬的方法,送豬群到金山和獅子山等禁餵區,減少野豬走到市區的誘因。他亦提出仿傚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在經過郊區的高速公路附近,增設加了草地植皮的動物天橋或隧道,令野生動物可以不受人類建設影響地走動。

關注組亦播放曾參與絕育計劃獸醫謝裕輝的錄影片段,他指人手和資源不足令絕育進度慢,有時甚至因沒時間絕育而放走已捕捉的野豬,變相浪費機會。謝裕輝亦指,「捕捉、絕育、放回」至少要有 5 成絕育率才看出成效,但目前全港僅 1 成野豬絕育率。

獸醫:5 成絕育方現成效 「擾民」為由不道德

謝裕輝指,獸醫一般只會在動物因生病而承受巨大痛苦時,才會採用人道毁滅,如果漁護署在市區向野豬撲殺,也只可以疾病控制為由,也是「最後策略」;不過,如果僅因野豬「擾民」而捕殺,雖沒有違反規則,但亦屬不道德。

環保觸覺研究主任劉加揚則以海洋公園工程為例,指野生豬群當年因海洋列車工程而由山腰搬至山窩,再由山窩搬至深灣,以致與人群增加接觸,相關工程影響了附近 3 至 5 公里的生態改變,屬於人類工程影響野豬出沒市區的鮮明例子。

野豬闖入民居因受傷 不反對擴大禁餵區

前日(27日)一名外賣員被野豬咬傷,亦有野豬闖入民居,黃豪賢指,北角闖民居的野豬當日後腿骨折,口鼻也流血,或因受傷而誤闖大廈,但過程中亦無主動攻擊人,如署方當時留一條逃生路,相信野豬將主動離開。

黃豪賢指,野豬習性被改變主因是人類餵飼,令野豬依賴人類食物,並闖入市區,署方可以繼續使用搬遷方法,把豬隻送回遠郊,也不反對擴大禁餵區,但事前應先與動物義工溝通,避免位置社區貓狗的義工誤墮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