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立法會選舉投票日宣傳

上篇文章提到,部分建制時評在近期,雖是煞有介事地討論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但從客觀的政治效果上而言,低投票率不但不會影響他們的選情,反而更有利於全取立法會地區議席,所以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只不過是為可以預見的低投票率,想一些「合理」理由。是故,不投票或者投白票,不論對於非建制派本身,還是對於黃絲選民,都是一點實際益處都沒有。

在此情況之下,非建制派及其支持者若有足夠的客觀理性的話,最佳做法便是像 2017 年的特首選舉一樣,鼓勵人們在現時的候選人當中,找出 “lesser evil” 並投票支持。從實際的政治效果上而言,投票支持 “lesser evil”,至少有以下的好處:

首先,便是正如之前的文章所述,建制敢於各選區出 3、4 個候選人,是預了黃營選民不投票之下,他們必定可拿到各選區的第二席。如果黃絲選民現在開竅,把票都谷給各區的 “lesser evil” 的話,便會打亂建制派的部署。例如:新界東南、西南都是只有三人出選,建制本來預了兩個自稱「非建制」的候選人陪跑,假如黃絲選民突然衝出來投票,建制便要思考棄誰保誰,因而增加對方鬼打鬼的內鬨機會。

其次,不投票的原因可以很多,例如有些人本來便是政治冷感,有些人真的沒空投票,亦有些人本來是藍營支持者,但在選舉改制後,預計建制派已能躺贏而失去投票意欲,所以不投票而造成投票率低,到時建制時評可以吹出很多「合理」理由。反之,你去投 “lesser evil”,即使他是北京准其入閘的自稱「非建制派」,但都是一種明確表態,令對方到時無得老作選民不投票的理由。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投票給 “lesser evil” 或者自稱的「非建制派」,豈不是等於變相承認新選制,提高所謂的認受性?其實認受性如之前文章所述,只不過是任你吹的抽象概念,非建制也可透過文宣,把投票撐 “lesser evil”,說成是一種反對新選制的集體表態,原理跟投白票一樣,只是在現行法例下,鼓吹他人投白票違法,叫人投票撐 “lesser evil”,谷到總得票比建制高,但是議席還是建制佔多,以此證明新選制反映不了主流民意。

或者又有人會說,那些自稱的「非建制派」既然入得閘,即是代表了北京不介意立法會內有他們充當「政治花瓶」,只是如果真是不介意,選制未改之前,非建制派除了政改否決權外,在議會內也否決不了政府法案,當日即使「35+」初選成功,到了議員宣誓才 DQ ,亦能發揮「守尾門」之功效,又何用選舉改制呢?

是故,非建制派無論在舊選制還是新選制內,功能上都是「政治花瓶」,只是現在進一步限制了他們的數目,而且對於誰能成為「政治花瓶」,有更嚴格的篩選。除此之外,不介意是一回事,是否真的想要,又是另一回事。若能像現在一樣,預留了一些位給非建制派,但可用其他招數,令對方不參選,或參選亦不夠票當選,最終因而做到「清一色」,不是更加好嗎?

更重要的是,所謂的建制派,本來便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亦未必一定跟北京同心同德。因此,北京有何盤算是一回事,香港本地的建制山頭怎想,又是另一回事。從政治的客觀事實而言,黃絲選民若真的衝出來,把那些自稱的「非建制派」送入立法會,建制派便少了十個議席,每年少拿過千萬公帑,亦少幾十個可讓建制養人的議助職位。

單是在客觀效果上而言,能夠打亂建制派的部署,亦能令他們每年少拿過千萬公帑,已構成大家投票支持 “lesser evil” 的充分理由。與此同時,支持 “lesser evil” 還有其他好處,亦能為非建制派的未來鋪路,保存對方的生存空間,只是再寫便會水蛇春咁長,只好另撰一文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