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有歌.6】數據故事:崩壞一年,陪伴香港人的是什麼歌?
Fram 是中學通識教老師,這一年自覺什麼價值都被搶掠,心情壓抑到不得了。收工有時去跑步,耳機裡反覆播著林二汶的《最後的信仰》,聽到「靈魂內有信仰,搶不去」,她的內心稍感寬和。
2.28 那天,47 人因民主派初選被控。Louis 送完朋友進警署大門,回家路上 loop 著聽黃妍的《天光前》,前方好像還有點希望。後來,他寄往牆內的書信,常夾雜歌詞。
《蘋果日報》被結束那天,Amelia 工作至深夜才回家,卻在床上輾轉反側,最終聽著 Serrini 的《Let us go then You and I》,哭著入睡。
Nau 有段日子情緒低落,某個中午,姜濤推出新歌《Dear My Friend,》,她在辦公室的電腦屏幕悄悄地聽,淚珠在眼眶打轉。
崩壞一年,是什麼音樂在陪伴香港人?
音樂平台每日數據告訴我們的事
臨近年尾,又是全城關注香港樂壇(及「商台女員工」)的時候。雖則這一年,情況跟往年好像有些不同。
不少人說,2021 年香港人對廣東歌的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事例多不勝數 — 如 MIRROR 超越流行文化,成為香港社會現象;如許多演唱會一票難求,無論是主流歌手還是獨立音樂;如每星期各大傳媒的音樂排行榜,竟然重新成為部分人茶餘飯後的話題。
這個 2021 年,香港人與廣東歌交往(或重新交往)的故事,該從何說起?數據或許提供了一些時代的輪廓。
音樂串流平台 Spotify 每日均公布全球不同地區最高播放率的 200 首歌曲及其播放次數,《立場》嘗試摘取 2020 及 2021 年香港區所有數據,這個數據庫大致反映該平台用戶的聽歌選擇變化。
Spotify 平台數據顯然有兩點局限。第一,它僅包含每日頭 200 首歌曲的播放次數,一旦某首歌曲跌出 200 名,該日播放次數就不被計算在內;第二,這只是 Spotify 一個平台的數據,而香港樂迷熱門音樂串流平台還包括 KKBox、JOOX 等。
問題是,上述串流平台的歌曲播放數據不如 Spotify 般公開。KKBox、JOOX 每星期會公布排行榜,但上面只有各歌曲的名次,並沒列出播放次數。《立場新聞》曾向 KKBox 及 JOOX 查詢該平台 2021 年的歌曲播放數據,均未獲正面回覆。
幸好比較 2021 年不同音樂平台的排行榜,整體趨勢的分別似乎不算太大。Spotify 香港今年累計播放次數最多的歌曲中,有 9 首都在 KKBox 的 20 大出現;出現在兩個平台 20 大的香港歌手,其實亦差不多 — 熱門名字都是 MIRROR(及其成員)、林家謙、張敬軒、Dear Jane,只是上榜作品略有不同。
1
Spotify
KKBOX
1
E先生 連環不幸事件
Edan 呂爵安
E先生 連環不幸事件
Edan 呂爵安
2
一人之境 in C major
林家謙
Dear My Friend,
姜濤
3
時光倒流一句話
林家謙
不可愛教主
Anson Lo 盧瀚霆
4
隔離
陳凱詠 Jace, 林家謙
小諧星
Edan 呂爵安
5
下一位前度
林家謙
Master Class
姜濤
6
銀河修理員
Dear Jane
俏郎君
張敬軒
7
神奇的糊塗魔藥
林家謙
DWBF
陳卓賢
8
俏郎君
張敬軒
神隊友
盧瀚霆
9
鯨落
Ian 陳卓賢
Warrior
Mirror
10
未開始已經結束
Dear Jane
反對無效
MC 張天賦
11
反對無效
MC 張天賦
神奇的糊塗魔藥
林家謙
12
蒙著嘴說愛你
姜濤
突如其來的心跳感覺
Anson Lo 盧瀚霆, Edan 呂爵安
13
DWBF
Ian 陳卓賢
狂人日記
Jer 柳應廷
14
小諧星
Edan 呂爵安
我不如
Mike 曾比特
15
正式開始
Ian 陳卓賢
砂之器
Jer 柳應廷
16
水刑物語
Jer 柳應廷
Boss
Mirror
17
留下來的人
C AllStar
留下來的人
C AllStar
18
是但求其愛
Eason Chan
Megahit
Anson Lo 盧瀚霆
19
不可愛教主
Anson Lo 盧瀚霆
係咁先啦
MC $oho & KidNey
20
係咁先啦
MC $oho & KidNey
聖馬力諾之心
Dear Jane
因此,本文採用 Spotify 平台的數據來說故事 — 這未必能說明全部事實,但至少能反映部分香港樂迷的取態。
(註:本文全部數據均截至 2021 年 10 月 31 日。另外,由於 Spotify 只列出每日頭 200 首熱播歌曲的播放次數,若某歌曲在某段時間沒有數據,不代表其播放次數為零,可能只因為它不在首 200 位)
2021 年,香港大眾對廣東歌態度起變化
與許廷鏗同年出生的 Nau 是個 OL,今年她成為「神徒」(Anson Lo 的歌迷稱呼),輾轉加了一個過百人的「八十後」神徒 TG 群組,大家在裡面談天說天,其中一個熱門話題是:以前你是聽什麼歌的?
Nau 的聽歌經歷跟很多八十後相似 — 中學時期還會聽廣東歌,當期流行的是陳奕迅、容祖兒、Twins;後來人大了,開始形成了自己的聽歌口味,就轉投了台灣歌手的懷抱,例如五月天、蘇打綠、張懸。香港音樂逐漸在她人生中消失。
「好主觀地覺得,香港冇啲好唱得的歌手,或冇啲好似蘇打綠咁,好 spiritual 的歌。」
另一樂迷 Amelia 年紀稍輕(與 MIRROR 成員 Edan 同年),小時候會聽 Twins、陳奕迅等香港流行,但中二、三起,「廣東歌好似愈來愈無嘢聽」,便展開了一段很長的「廣東歌」真空期。那段日子,她沉迷 K-pop 偶像,如少女時代、BIGBANG、BLACKPINK,另外也喜歡聽國語歌,最愛林宥嘉,「國語歌詞好似順耳過廣東話,同埋易唱啲。」
Nau 和 Amelia 的經歷,在香港樂迷中應該頗具代表性。如音樂監製 Edward Chan 在本專題專訪指出,千禧年代初,偶像文化一度萌芽,其後方大同、王菀之、張繼聰、農夫等創作歌手在 2005 年前後相繼湧現,一度帶來盛世感,但隨著浪潮消退,香港樂壇開始找不著方向。此時,許多香港年輕人把目光投向台灣、日本、韓國、歐美音樂,並對此甘之若飴。
比較 2020 與 2021 年 Spotify 香港播放數據,不難發現有兩點顯著分別。一是廣東歌「回歸」— 2020 年這個平台廣東歌播放次數,一直佔總數約四成。但由 2021 年 1 月 1 日起,這比例持續攀升,四、五月升至五成,而下半年更維持約六成。
曾打入每日播放排行榜頭 200 名的廣東歌,2020 年有 328 首,2021 年增至 480 首。
Spotify Top 200 廣東歌播放率比例變化
除了愈來愈傾向聽本地音樂,香港樂迷聽的廣東歌亦愈來愈新。2020 年全年累計播放次數最高的 50 首廣東歌中,有 17 首是有十年或以上歷史的作品,例如張國榮《追》(1994)、《有心人》(1996),以及陳奕迅、容祖兒、楊千嬅於千禧年代初推出的《單車》、《明年今日》、《心淡》、《可惜我是水瓶座》、《歲月如歌》。
至於 2021 年,累計播放次數最高的 50 首廣東歌,只有三首來自十年前,2019 年或以後才推出的作品更佔了足足 43 首。
這反映一點:2021 年,香港樂迷明顯更緊貼樂壇,更熱衷聽著新歌。
令人好奇的是,轉變究竟如何發生?
2020 及 2021 Spotify 累計播放率最高 50 首廣東歌推出年份分佈
MIRROR 現象是如何形成的?
中學教師 Fram 一直對香港音樂沒太大感覺,同為八十後的她,以前當然也會跟大隊,聽一下陳奕迅。後來逐漸覺得,生活即使沒有了流行音樂,其實也無可無不可,根本不會刻意去找歌來聽,更遑論是廣東歌。
直至今年 1 月 1 日叱咤頒獎禮,她抱著趁墟的心態去看,才察覺香港樂壇好像已有天翻地覆的轉變。「覺得好神奇,原來 MIRROR 已經咁紅……同埋原來姜濤咁 cute!」但即使如此,當時她仍未有一種「我要惡補一下」的衝動。
Mirror 歌曲播放走勢
事實上,翻查今年叱咤頒獎禮後的網上討論,坊間大眾最熱烈談論的,是姜濤究竟值得奪得壓軸的「我最喜愛男歌手」大獎嗎?當時不少人質疑其實力及獎項認受性,甚至批評:「乜佢原來紅過張國榮?」
以前只聽五月天、蘇打綠、張懸的 Nau,當時連 MIRROR 十二個邊個打邊個都未分得清。此時距離她入坑成為「姜糖」、「神徒」,尚有四、五個月。
但亦是由這一天起,MIRROR 開始全面進入香港大眾的視野。Spotify 的數據便顯示,姜濤、陳卓賢、柳應廷等 MIRROR 成員的作品,播放次數都隨即急升並維持在一定水平。其後隨著各成員相繼推出新作(如 Edan 推出《E 先生連環不幸事件》),MIRROR 的歌曲一直頗受青睞。然後由 4 月開始,MIRROR 更在一件又一件「盛事」中成為現象,甚至熱潮。
Nau 很記得 4 月 30 日這一天。當晚,她在銅鑼灣接丈夫收工,不自覺遇上「姜濤誕」,「成班師奶喺度影相,成條街的人一齊大叫『姜濤生日快樂』,覺得好癲,但又好歡欣。」自此她開始留意 MIRROR 成員們的動態。5 月初 MIRROR 演唱會她當然冇飛,但之後開始追《調教你 MIRROR》、《大叔的愛》,目擊「我老婆嫁咗比 Mirror 導致婚姻破裂關注組」成立,很自然地入了坑成為「姜糖」兼「神徒」。入 TG group、到尖沙咀碼頭廣告板「打卡」自是指定動作,她連辦公室桌面、螢幕底也擺滿姜濤和 Anson Lo 的相片、聲援紀念品。
她說,難以為追星行為賦予什麼特別意義,但整體來說,整個人開心咗,「起碼出街就好似 treasure hunt。」
鏡粉千千萬萬,Nau 只是其中一個。她的入坑經歷,充份證明了今年 MIRROR 現象如何席捲全城。Spotify 數據亦顯示,2021 年播放次數曾進入每日首 200 位的 MIRROR 歌曲(團歌或成員作品)就高達 52 首。而加起來的播放次數,佔全平台播放率的比例,亦由年初的不足 5%,升至下半年的 20% 以上;如單計香港音樂,MIRROR 作品所佔總播放次數比例甚至達到三至四成,相當驚人。
Spotify Top 200 播放率 Mirror 所佔比例變化
但若以為 MIRROR 現象是 2021 年香港樂壇的全部,又未免太簡化。
三五知己「報復式」睇演唱會
不少樂迷形容,這年喜歡上不同香港歌手的過程,似是一種連鎖反應的結果。
像 Nau 便說,自己最初留意的只是 MIRROR,但因為再從《Chill Club》看到岑寧兒、Serrini 的演唱,隨即愛上。
至於 Amelia,2020 年最喜歡的是林家謙,直至今年看完 ViuTV 訪談節目《歌手門》以林家謙、Jer 和 Serrini 的一集,開始對另外兩人的音樂都萌生興趣。此後追聽 Serrini 的唱片,6 月還跟朋友一同去九展 Star Hall 看了她的演唱會,慢慢「泥足深陷」。
她說,今年對廣東歌的熱愛,很大程度由各個演唱會的經驗促成。防疫規例所限,去年香港大部分演唱會都被迫取消,到今年疫情稍退,音樂演出如雨後春筍,吸引許多無法外遊消費的香港年輕人。
「可能捨得洗錢啦,我唔係好 care 畀幾百蚊睇演唱會,就算唔太熟入面啲歌。當我認定咗佢係一個好的樂隊、歌手,而佢又帶住一個好的 spirit,就會覺得,佢值得我買飛去認識。」這一年,Amelia 看的演唱會包括:RubberBand、Serrini、C AllStar、My Little Airport、陳蕾、per se — 而明明今年之前,她不算是上述任何一個單位的 fans。
「同朋友去完演唱會,認識咗一堆歌,就會不停聽;之後又到另一個歌手,呢個循環不停 loop…」
許多人都有自己的「演唱會腳」,幾個受訪樂迷都說,朋輩之間的互相影響,也成了自己今年關注廣東歌的原因之一。
Nau 是個 OL,她其中一個同事向來是廣東歌發燒友,以前一班人吃 lunch,對方總愛問其他同事,「最近聽緊咩歌?」大家通常都是支吾以對,「話喺 Spotify 睇到個 playlist,有邊個外國歌手好似幾好聽。」以上無甚溫度的對話,卻因今年辦公室裡許多人都成了樂迷而改變。
「而家大家會好主動咁話,『MIRROR、岑寧兒出咗首新歌,聽咗未?』我其他同事,都因為我同另一個同事講得多,所以講埋一份。」就連她的上司,以前從不觸及相關話題,今年也不介意承認自己在追 MIRROR,「佢話佢跟得好貼,follow 哂全部人啲 IG」。
中學教師 Fram 也說,自己最初只是喜歡 MIRROR,但後來身邊愈來愈多朋友、舊生、學生「導你聽」,「有人會介紹話,Serrini 呢隻碟陪我行公開考試」,她開始接觸不同歌手的音樂。她還記得今年 4 月看 Chill Club 頒獎禮,當時大部分面孔都分不清,直至月前偶爾在 YouTube 重溫那次頒獎禮的演出,她發現自己儼如脫胎換骨:
「好神奇,已經全部人我都識喇,完全無咗 barrier。」
2021 年 Spotify Top 200 廣東歌累計播放率
Spotify 數據庫有趣之處,是在整體的走勢以外,它還是 date-sensitive 的 data,能呈現每首歌曲每日播放次數的變化(只要它當日為頭 200 首熱播歌曲),也就是說,據可反映社會上每日不同事情,對香港樂迷集體聽歌習慣,有什麼影響。
分析不同歌曲的每日播放次數,會發現新歌的走勢大致相似:播放次數通常在歌曲推出初期達至頂點,之後隨熱度減退及被新作品蓋過而滑落,直至一個平穩的水平;至於已推出一段時間的歌曲,播放次數通常每日都差不多。
新曲播放率常見走勢
對這走勢影響顯著的,通常是樂壇頒獎禮、演唱會。
例如 4 月 19 日及之後幾天,林家謙、Serrini、Jer 等一眾歌手作品播放次數都突然狂升,最能解釋這變化的原因,似乎就是前一天 ViuTV 舉行 Chill Club 頒獎禮,而林家謙等都是這場盛事最受注視的大贏家。
一個單位舉行演唱會的前後,也通常是相關作品熱播的時間。畢竟許多樂迷看 show 前都喜歡「溫習」,而 show 後亦往往透過重溫作品而回味演出種種。
像 4 月初,RubberBand 紅館演唱會前後,其舊作如《未來見》《睜開眼》,播放率都錄得顯著增長。8 月尾,輪到方皓玟開演唱會,其經典作品《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亦明顯熱播。
歌曲播放走勢與演唱會、頒獎禮關係
一則新聞,令一首歌爆紅
演唱會是成千上萬的樂迷盛事,加上同期排山倒海的相關報道,每每形成潮流,影響香港人聽歌選擇,其實是意料中事。
但除此以外,社會上還有什麼事情,會影響大家耳機裡的音樂選擇?
可參見今年 Dear Jane《銀河修理員》的播放走勢。《銀》為 2020 年 Spotify 累計播放率最高的廣東歌,而隨著推出時間漸久,今年其播放率漸漸從年初下滑,很平常。
直至 7 月 7 日,一個轉捩點出現。
當日《立場新聞》刊出報道,引消息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中學兩名中五學生,原打算在校內歌唱比賽演唱《銀河修理員》,但校方審核歌詞後,認為裡面的「亂世」及「對抗」等字眼,含政治意思,只准學生唱出同曲改詞版的《疫情加油》。不過該兩名中五生晉身決賽後,演出原版歌詞的《銀河修理員》,其中一人並在表演完結後加上一句「香港人加油」,兩人最終各被記一個大過。
事件迅速發酵,引起各界關注。這種關注,也體現於 Spotify 平台中《銀》急升的播放次數。
銀河修理員 / Dear Jane
這則新聞何以觸發樂迷蜂擁收聽《銀河修理員》?可能性著實多不勝數 — 或許有些人因這則熱話才認識《銀》,遂聽歌以了解它為何被禁;或許有人因而將《銀》視為「反抗」作品,好感度突然大增。究竟哪個才是主要原因,單憑數據,當然無從得知。
但歌手的政治立場會否(或如何)影響樂迷的聽歌選擇,我們從另一組數據可一窺究竟。
一份聲明,令大家遠離陳奕迅
Nau 那一代人,不少都聽著陳奕迅的歌長大,她也不例外。然而近月某次坐的士,她聽見司機在播陳奕迅,那刻心裡竟然有一種很唏噓的感覺。
「原來我已經唔聽陳奕迅。」
她甚至不太記得,究竟是什麼事件觸發自己這個決定。直至想了一會才勉強想起,「係咪…新疆棉?」
今年 3 月,多間國際時裝品牌均關注新疆強制勞役問題並停用新疆棉,內地官媒網民發動抵制潮,不少中港明星藝人紛紛表態。3 月 26 日,代言 Adidas 多年的陳奕迅,以經理人公司名義在微博發聲明指「堅決抵制任何污名化中國的行為」,即日起終止與 Adidas 的一切合作。此一表態,在香港社會引起相當大的震撼。
香港樂迷對陳奕迅的觀感,似乎從此起了轉變。
雖然 Spotify 日前公布 2021 年度總回顧(Wrapped)排名,陳奕迅依然排列「香港最高串流量歌手」首位,但這很可能因為他的歷年作品數量龐大,加起來的播放次數比一眾新晉歌手為多,並不出奇。
若審視陳奕迅幾首經典每天播放率的變化,會有新的發現。
《明年今日》、《單車》、《富士山下》、《歲月如歌》這幾首陳奕迅作品,由於推出年份久遠,已成經典,播放率一直維持為每日 4,000 至 5,000 次,亦一直是 Spotify 每日排行頭 200 位的熱播歌曲。
但由 3 月 25 日,即陳奕迅發聲明支持新疆棉那天起,這幾首舊歌的每日播放次數不約而同下跌兩三成,此後幾乎從未升回每日 4,000 次的水平,到下半年更紛紛跌出首 200 位,因此系統沒列出其播放數據。
聲明前後,陳奕迅四首舊歌播放變化
從此不再聽陳奕迅的,包括了 Nau。
「我又唔係因為件事特別唔鍾意、好憎佢 — 其實本來都不是他的 die hard fans。只是那刻覺得,好像不太需要聽他的歌。」她始終難忘那次在的士重新聽見陳奕迅歌聲的一刻。
「我都覺得幾 pity,好像他已不能再 represent 香港……他對我好像已沒了那種意義。」
廣東歌如何陪伴他們度過這年
不是什麼決定都與政治有關,但無可否認,身處令人非常壓抑的 2021 年香港,廣東歌成了不少樂迷的情緒出口。
像 Nau,今年有段時間情緒不穩,「Covid 好多情緒,阿公阿婆已經 90 幾歲又探唔到,話唔埋,加上自己的身體也不好……」這個時候她遇上姜濤推出以個人喪友經歷為主題的歌曲《Dear My Friend,》,某日中午在辦公室悄悄聽著,再細讀歌詞,淚珠已在眼眶打轉。
疫情以外,今年香港人感受更深的,自是目睹不少人被陷獄或被迫流亡、移民,同時公民社會遭不停摧毀。
2 月 28 日,47 人因民主派初選被控違反國安法,全香港見證一大班政治人物從此失去自由,其中 33 人至今未開審已還押 9 個月。他們失去自由的第一天,Louis 送一個朋友進入警署大門,「情緒當然有失落的部分,但覺得自己要做啲嘢。」
當晚他反覆聽著的是黃妍的《天光前》和《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而且一邊聽,一邊哼著。
「我唔係一個好識得用文字表達自己的人,特別唔識寫關於自己情感嘅嘢。但歌曲某程度上我會聽會唱,呢兩樣嘢加埋,某程度上我轉化了自己的東西出嚟,又產出了自己的東西…」
「…自己哼下歌,個效果就好似講咗自己的心情出嚟。」
天一光 請你帶上一起擁抱的暖
天光多傷痛挫折 亦盡力生存
留給你飛船 前方有一片茫茫大海
祈求能讓你跨越
正職為記者的 Amelia,每天工作正是報道香港社會如何變得崩壞。她自小喜歡聽歌,基本上什麼時間都塞著耳筒,用音符填塞生活每一寸空白,滿足情緒每一分需要。而這一年,她今年每天都實在要處理太多壞新聞,聽歌遂成為自己排解情緒的一個直接方法。
印象最深刻的是 6 月 20 日那個星期,《蘋果日報》last day。Amelia 完成採訪工作,回家怎也睡不著,就播著 Serrini 的《Let us go then you and I》。
「那日好需要 cheap cheap 的正能量…唔知可以做啲咩,個腦其實都 run 唔到咩,又攰,又唔開心,淨係想有一首歌囉,想喊就喊,瞓囉。」
假使甚麼都不對 假使甚麼都失去
當一轉身晦暗又佔據心底裏
繼續去
失望疲倦害怕
甚麼都擊退
提起同一天的,還有中學教師 Fram。「這一年最深刻是《蘋果》執笠,好衝擊,我其實唔係日日睇蘋果的人,但佢代表一種價值觀,原來可以十幾日就被隊冧,覺得自己有少少輕度抑鬱邊緣 — 究竟香港剩返咩?」
她續道,「然後你會好想用返自己的 language 找一些共鳴…我就喺廣東歌度搵到安慰,發覺原來喺香港仲有嘢,值得欣賞,好想保護佢。」
那幾天 Fram 反覆在聽的是 Dear Jane 的《銀河修理員》。「喊咗兩次,心裡面覺得自己真係好 MK 底,因為好崩壞呀,『結局再破爛同奔往』,那種感覺是 — 係好無助,但我咃都陪佢行埋最後一段路啦。」
銀河上 邊跌宕邊看緊對方
跨宇宙又橫越洪荒
不怕在盡頭無岸
遠近我都護航
還能互安慰
不必天氣多清朗
狂雨暴雪一起對抗
任歲月再壞 不致心慌
數據又可否呈現這種集體情緒?答案是不完全能夠。以《蘋果日報》last day (及之後一兩天)的數據為例,部分本文受訪者所提及、能安慰人心的歌曲,播放率確有微升的跡象,但箇中原因為何,又實在可以有千百種可能性,難以肯定。
畢竟人人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都不同,即使同樣是聽歌消愁,每個人的音樂選擇也可以很不一樣。因此,較難形成一致的集體行為。
安慰人心的一些廣東歌
天光前,至少有歌
因為學校生活太壓抑,這一年流行音樂成了 Fram 宣洩情緒的排氣口。
她以 MC $oHo & KidNey 與 ToNick 合作的《跌嘢唔好搵》Rock Version 為例:「試過睇到林鄭個樣,好_嬲,但可以點呀,唔通將最真實的感受表現出嚟咩?咪唯有在 IG story share 嗰兩句歌詞 —『因果有報應/公道自在人心』,來代替我想講嘅嘢…」
「…咁你係藍絲都可以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嘛!」
作為中學通識科教師,Fram 所感受到的壞時代,體現於她每日的工作。入行十年的她,最初滿懷熱誠地教通識,希望啟發學生思考,但隨著通識科被殺,並換成「公社科」,她自覺生命中一個重要部分被搶奪了。
「其實 2019 年之後,一直處於一個…好多嘢都抓唔住,好無盼望,成日被人搶嘢的狀態。」
她慢慢回想,自己這一年究竟是怎樣開始聽廣東歌呢?1 月 1 日叱咤?的確發現姜濤幾 cute,但對於香港音樂,當時好像還沒有太大感覺。
Fram 想起了。「我的切入點是,初選 47 人案,『立場姐姐』(何桂藍)(寫信)話,佢第一次喊係聽到《Warrior》,我覺得好被打動。」於是她也嘗試聽,又仔細讀著歌詞:「會好奇,點解仲會有人唱呢啲歌,話唔跟舊一套秩序,明明社會都已經將年輕人踩到地底…」
她發現:「呢個唔認輸的 theme,在廣東歌成日都搵到。」
樂迷 Louis 現在仍經常跟獄中的抗爭者書信來往,信中最常出現的內容,正是圍繞廣東歌。有些社運朋友,他認識了很多年,但以往一直沒好好聊天,他怕寫信內容流於「你好嗎」、「我很好」,於是經常主動向對方報告樂壇動態,又會抄歌詞給牆內的人。
「因為鍾意廣東歌係我生活一部分,而他們的生活大部分則被剝奪了……都想盡力去補足返佢哋無咗的部分。」例如有朋友會提出想要某首廣東歌的歌詞,Louis 就馬上去辦。「佢哋始終無我哋咁多途徑去鍾意呢啲嘢,裡面聽電台一來收得唔好,二來播放質素又差啲。」
例如去法院旁聽,散庭後別人會向被告大叫「頂住呀!」他則高喊:「《Megahit》出 Remix 呀」、「林家謙出新碟呀!」
朋友仍被還押,香港依然崩壞,夜裡 Louis 偶爾想起以前 903 節目《廣東爆谷》主題曲、黃妍《至少有歌》歌詞中有此一段:
聽著聽著發現再累也至少有歌
唱著以後我信聽朝更清朗
記者|阿果
插畫|大宇
附錄:受訪樂迷的廣東歌心頭好
Louis
喜歡歌手:林家謙、黃耀明
2021 選一首歌:泳兒《荊棘海》
-
Nau
喜歡歌手:姜濤、Anson Lo、岑寧兒
2021 選一首歌:姜濤《Dear My Friend,》
-
Fram
喜歡歌手:Jer、Serrini、Jay Fung
2021 選一首歌:MIRROR《Warrior》
-
Amelia
喜歡歌手:MLA、RubberBand、Serrini、Edan
2021 選一首歌:MC $oHo & KidNey《係咁先啦(feat. Kayan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