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浸淫在冷酷異境的音樂世界
另類、低調,有格調的音樂品牌 ECM
我是在80年代中,開始接觸到ECM這個來自德國的音樂品牌的。相信和很多人都一樣,當初都是因為Pat Metheny、Keith Jarrett和Chick Corea這幾個著名爵士音樂演奏家的名字。
那個時候,我會想,為何這些年輕的美國樂手(當年大多只是20出頭),當他們在ECM出版音樂的時候,總好像不需要作任何商業考慮,可以更無拘無束地,嘗試一些平時很少聽到的音樂語言?
後來,就像尋寶一樣,發掘了很多其他如Steve Reich、Arvo Pärt、Alfred Schnittke等作曲家的實驗性現代音樂,然後又有Ralph Towner、Paul Motian、Jack DeJohnette、Jan Garbarek等冷酷風格的前衛爵士樂。
我形容ECM為一個音樂品牌,因為她給我的印象,基本上,由構圖充滿空間感的唱片封套設計,以至由不同樂手呈現出來的藝術氛圍,都幾乎可以令人馬上認出,哦,這就是ECM。
ECM已經可以成為一個形容詞,因為,幾乎每張ECM的出品,都散發出一陣陣典型「冷冷」的低調氣息,容易惹人進入沉思狀態,間中又會讓我聯想起,灰灰的天,空氣有點潮濕,我坐在書桌前,眺望著窗外,下著毛毛細雨的某個星期日下午。
那個年代,我主要還是聽黑膠唱片為主,當手上拿著一張接一張的ECM唱片,一邊欣賞唱片封套的照片,播放時,一邊聽到唱針在黑膠唱片的坑紋上,刮出的啪粒啪粒細微雜聲,伴著徐徐響起像香薰般的音樂,這個情景,現在回想起來,就像個思想的奇妙旅程。
80年代資訊還沒那麼發達,對ECM這唱片品牌知道得少之又少,只知道ECM的全名,就是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後來才知道,這個源自德國,於1969年成立的音樂品牌,創辦人Manfred Eicher本身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音樂造詣深厚,同時亦是一名低音大提琴好手和作曲人。
ECM出品,大部分都是經由Manfred Eicher親身落場監製,由1969年開始至今,ECM已經發行了超過1,700張專輯。
在歐洲或甚至是日本,逛過幾家大唱片店,發覺ECM的唱片,總會被安排在一個自成一角的地方,就好像這個唱片品牌,已可以被歸納成一種音樂類別。
繼續以一個獨立品牌營運之餘,1999年開始,ECM開始由Universal Music擔任全球發行。及後,至2017年,由於網絡音樂串流平台已成大勢所趨,ECM亦經由Universal Music的古典音樂品牌DGG,擔任其串流音樂版權的代理。
同時間,ECM的經典作品和新作,也逐一開始在各大主流串流音樂平台上架,雖然,依然有極少部分的曲目,因為版權的關係,未能完全上架。
我明白,ECM的忠粉可能會對ECM數碼化感到有點失望,我亦覺得,因為有太多不熟悉的曲目,以及完全不知道是何許人的名字,當年少年傻兮兮的我,購買ECM唱片的經驗,都是看看唱片封面是否合眼緣,或多或少,反而有點像尋寶的感覺。
姑勿論如何,我還是覺得,當ECM的所有作品上架串流平台後,實在是一個打開大家聽覺體驗的好機會,尤其是,對於年輕一代的樂迷而言,這是一個難得能開拓視野的音樂盛宴。如果你在串流平台成功尋寶,也不妨購回專輯的CD或者是黑膠,作為珍藏。
當然,ECM的經典作品多不勝數,而當中,亦有不少都是極具實驗性的現代音樂,因此未必合適一般樂迷的胃口。在這裡,我嘗試向大家推介,以下這幾款ECM的入門作品。
Keith Jarrett: The Köln Concert (1975)
這可能是ECM歷來最暢銷最歡迎的作品,相信沒有多少人會異議,Keith Jarrett打開了不少人對爵士鋼琴即興獨奏的眼界,原來爵士即興可以如此無拘無束,天馬行空。這是一張現場演出的錄音,據說,受當時錯配的一台鋼琴限制,Keith Jarrett對鋼琴高音聲部不太滿意,於是他的即興演奏,旋律除了都落在中音,還有大量密集的低音節奏。
Pat Metheny: Bright Size Life (1976)
當年只有21歲的Pat Metheny的出道作,夥拍傳奇低音結他手Jaco Pastorius和鼓手Bob Moses,這個爵士三重奏組合,技術和音樂語言自成一格,即興造句靈感如泉湧,品味亦成熟老練得令人難以置信,如此精彩演出是來自這幾名廿來歲的年輕樂手,證明當年Manfred Eicher確實獨具慧眼。
Ralph Towner: Solstice (1974)
提起12弦結他,相信沒有多少樂迷不會先聯想起Ralph Towner,這張作品,他除了身兼結他及鋼琴手,亦聯同了色士風/長笛好手Jan Garbarek、低音結他手Eberhard Weber,以及鼓手Jon Christensen,創造出一種如冷酷異境般的聲音,音樂中,你會感受彷如陣陣冷風的空靈氣質。
Chick Corea: Return To Forever (1972)
70年代初,Fender Rhodes電鋼琴還是一件面世不久的新穎樂器,Chick Corea為這樂器賦予了一種充滿特色的演繹聲音,當中有實驗性較強的Jazz Fusion、也有旋律具西班牙音樂特色的Latin Jazz,你會感到大師的彈奏上如行雲流水的自由氣息。有趣的是,專輯標題Return To Forever,後來亦成為了大師的一隊爵士音樂組合的名字。
Jan Garbarek, Keith Jarrett, Palle Danielsson, Jon Christensen: Belonging (1974)
雖然Keith Jarrett是美國人,但由他領軍一種北歐樂手的”European Quartet” ,卻奠定了何謂北歐爵士風格的品味,旋律既簡約、亦充滿無限聯想空間。Jan Garbarek後來亦成為獨當一面的ECM樂手,他的即興旋律亦充滿實驗意味,既有傳統新奧爾良的爵士品味,亦融入了北歐民謠的旋律風格,當中最具流行意味的Gospel風作品“Long As You Know You’re Living Yours”,動聽之餘仍不失變幻莫測的即興演奏。
Steve Reich: Music For 18 Musicians (1978)
而我還不知什麼是Minimalism的時候,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屬於這派別的作品,初聽真的嚇了一跳。作品由18名演奏家,包括木片琴、鋼片琴、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鋼琴和女高音等等,一口氣以57分鐘完成,中途完全無間斷,音樂好像以不同的音樂密碼組成,敲擊樂器的和音組合,有點像南亞民族音樂風格,如果你未接觸過Minimalism的音樂,這可能就是最佳的入門。
Arvo Pärt: Tabula Rasa (1984)
想挑戰一下自己的耳朵的話,不妨一試這ECM標誌性的新古典作品,由愛沙尼亞Minimalism作曲家Arvo Pärt創作的現代音樂,Gidon Kremer與Keith Jarrett合奏的”Fratres”、弦樂作品”Cantus in 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當然少不了專輯主題作品,只有兩個樂章的雙小提琴協奏曲”Tabula Rasa”,每首作品都像把我們的靈魂,帶領到另一個未知宇宙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