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新架構出爐!除了「愛國」,還要「勤勞」
所謂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在網誌預告,短期內將公佈什麼「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供學校採用,「以更整全及有系統地加強推展價值觀教育。」他提出的價值觀,聲稱「立根於中華文化」,認為香港教育應該從小便「建立國家觀念、加強守法意識」,教導學生勤奮學習,「為家庭、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
今早《南華早報》不具名引述「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一名委員說,新教學架構要求所有中小學科目,包括語言、文化甚至於電腦科,都必須灌輸九種道德和公民價值觀。據報道,那九項價值觀包括原有的「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分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以及新加入的「守法」和「同理心」。
《南早》記者問,這些抽象的價值觀,尤其是「國民身分認同」,如何在音樂課教授呢?消息人士表示,教師可以介紹中國樂器,甚至邀請中國管弦樂團來校演出,展示文化之美,「教授國民身分認同的最佳方法,是軟銷中國文化。所以中文科、小學社會科以及新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就是學生學習中國文化與倫理的重點科目。」
看了《南早》報道後,我特地瀏覽教育局官網,方知一份叫「《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2021)」的文件已然上載。參考這份文件,發現《南早》報道有一點不準確:新教育架構不只要在各科滲入上述九個價值觀,而是要滲入十個——那第十個是「勤勞」,顯然是針對楊潤雄最近網誌中批評的「躺平主義」。
這份教育局文件也真搞笑,為證明自己如假包換「立根於中華文化」,就瘋狂用老掉牙的中國諺語灌水。例如介紹「勤勞」的段落中,劈頭就引用什麼「百尺竿頭立不難,一勤天下無難事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寫手大概也自嫌太行貨,不夠份量,隔兩行便拖埋《禮記‧中庸》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與「篤行」(佢當「勤勞」解)落水,務求充撐場面。這種寫法用來敷衍小學雞程度的領導或楊潤雄,也的確綽綽有餘。
中國文化像世上大多數文化一樣,都不會貶低「勤勞」,而中國人也出名勤力如牛,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價值觀不講「躺平」。中國人不是為勤力而勤力,像林鄭月娥一樣,只能靠工作來刷存在感。自古以來的中國人,勤勞是為了搵食,搵食是為了使自己活得好,講得高級一點叫「養生」。你說自己勤力是為了貢獻國家,若非最偉大的聖人,就是最矯情的賤人。新教育架構能培育出哪種人,也不用我畫公仔畫出腸。
更何況,中華文化價值觀非但不排斥「躺平」(除非你把「躺平」誤解為「懶惰」),某程度上更視之為一種符合道家人生觀的美德。例如《戰國策》載,齊宣王願拜顏斶為師,承諾讓顏老師餐餐大魚大肉,出門必有車馬代步。然而顏斶心知伴君如伴虎,於是拋出很有躺平主義意味的金句辭謝:「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晚食當肉,即晚一點吃飯,肚子有點餓,則吃什麼也像吃肉般美味;安步當車,就是說安逸地步行,也像乘車般舒適。對顏先生來說,無罪已是「貴」了。顏斶這金句千百年來深得中國讀書人讚賞,他簡直是中國「躺平主義」的先行者。
像這類「躺平」金句,在道家古籍根本俯拾皆是,如《莊子》引伯昏瞀人的話:「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也。」不止道家,連儒家亦歌頌知足常樂的君子賢人,最著名的例子是孔子稱讚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 雍也》)
住在陋巷的顏回,天天滿足於吃一籃飯,喝一瓢水,完全不思進取,既不向同門商界才俊子貢好好學習,又不發奮向上努力提高魯國GDP,反而自甘貧窮,傻楞楞的樂在其中,到頭來居然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後世更尊稱「復聖」。請問楊潤雄及教育局,顏回之德,屬於你們所謂「中華文化價值觀」的哪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