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昨日(30 日)公布試行版《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增「勤勞」為首要培育價德,以應對「躺平主義」。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委員鄒秉恩,今早在香港電台節目解釋,留意近年學生之間出現「躺平主義」,即使全球年輕一代有同樣問題,輕視個人價值,並有僥倖心態,「好逸惡勞」,有需要强調勤勞的價值觀。

鄒秉恩強調,價值觀教育有其重要性,「學生點解輕生呢?容易了斷生命,佢地對自己價值感覺不重要。」他指出,留意到全球新一代,包括香港年輕人也有「躺平主義」等問題,自己曾經看到報道提及,美國有家長曾經有兒子在家中「躺平」、「好 hea」多年,結果要開槍「趕佢出街」。

他說,「年輕人普遍好逸惡勞心態、有僥倖心態、無目標,而且他們遲早諗住自己沒機會買自住樓宇,倒不如用今天時間吃喝玩樂,所以更加認定我們需要重新播種『勤勞』這個第十個價值觀的需要。」

本身是小學校長的鄒秉恩解釋,有很多學校本身有向學生強調「勤勞」的價值,甚至用作校訓,全部委員認同把「勤勞」這個中國文化重要價值觀加入,「我們 50、60、70年代都經歷一段,很艱苦的工商業起飛發展時期,勤勞向上、奮發向上是我們必須持守的價值觀。」

主持人問到香港學生面對不少學業壓力,是否真正「躺平」?鄒秉恩說,每個年代年青人都有不同的共識,「但有啲扭曲價值觀是要重新提出」,即使有學生補習在現實主義下努力,「不會指責他不恰當」,但他認為與此同時應談用價值觀推廣「勤勞」。

刪「尊重人權」字眼    鄒秉恩:不代表不尊重人權

新一份試行版《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讓中小學採用,取代以往沿用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並刪去「尊重人權」和「批判思維」等字眼。

委員鄒秉恩指,內容沒寫不代表不尊重。他提到用批判思維,從不同角度讓學生認識價值觀教育,一直行之有效,「用相關字眼提醒相關老師,令到效果反而未能得到正面期望。即使文件中無特別展示相關詞語,不等於我哋不尊重人權,老師可以有專業判斷做到。」

架構列舉中小學各學習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期望。2008 年的舊指引中針對中四至中六階段,原列明學習期望是「認同法治精神和尊重人權對社會的重要」,但新指引中刪去「尊重人權」字眼,改為「正確行使基本法賦予的公民權利,同時也自覺履行公民責任,以大眾福祉為重」。

新指引同樣刪去「以批判思維認識祖國」字眼,由以往「以理性、多角度和批判思維,認識祖國現今面對的挑戰和機遇」,改為「以理性和多角度,認識和關心國家社會、經濟、安全、科技等各方面的發展、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新指引亦在「認同自己國民身份,願意承擔改善國家和人民福祉的責任」一項中,加上「愛國愛港」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