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納入「北部都會區」濕地公園、現屬於濕地保育區的后海灣蠔殼圍,被揭發有人以建築廢料擴建分隔魚塘的塘壆。《立場》記者本周三(1 日)前往視察,發現位於保育區邊緣的數個魚塘,涉以夾雜鋼筋、碎石的建築廢料鋪填塘壆。此外,記者亦發現一組魚塘在塘壆鋪上瀝青,有多架泥頭車出入,並在路邊傾倒泥土。

環保署回覆《立場》指,留意到該區有進行堆填或工程的跡象,與塘壆維修有關,可能有部份堆填超出合理的維修範圍,正搜證調查及轉介其他部門跟進。規劃署近日向多名業主發信,指涉及違例發展,要求還原,涉事土地面積達 57,000 平方米;記者向署方查詢,正待回覆。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到場視察後指,由建築廢料築成的塘壆過高,相信達違規發展的程度,而蠔殼圍是候鳥「通道」及「加油站」,往年曾見到過百隻鸕鷀在該區憩息,但今日只發現幾隻鸕鷀出現,不排除是工程構成干擾所致。

蠔殼圍濕地保育區被發現出現疑以建築廢料擴建的塘壆,圖左紅圈範圍內的魚塘被抽走塘水,中間黃圈部份出現灰色瀝青鋪設塘壆,而藍圈學範圍內有建築廢料。(攝︰Nasha Chan)

生態價值高濕地保育區魚塘 現鋼筋、碎石建築廢料

政府於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規劃,建議收回約 700 公頃私人土地,設立 3 個濕地保育公園,其中一個的選址位於羅湖及落馬洲河套區之間的蠔殼圍。不過,Facebook 專頁 「慳啲啦」本周一發表文章,指蠔殼圍東面一帶出現違規傾倒建築廢料,並指規劃署向逾百地段的業主發信要求還原。

《立場》記者本周三(12 月 1 日)前往蠔殼圍視察,發現三組位於濕地保育區內的魚塘,都有工程跡象(見上圖),當中位於保育區邊緣的數個魚塘(藍框示),部份近 2 米高的塘壆出現鋼筋、木條、石屎、碎石等建築廢料(見下圖),亦包括膠蓋、布塊以至電路板等廢料;由廢料鋪填的塘壆最闊近 8 米,足讓重型車輛通過,現場亦有車胎痕跡。

對比 2019 年 11月及 2020 年 12 月的政府航空照片,該數個魚塘的塘壆當時是綠色植被。Google 地圖一張今年 5 月拍攝的航拍照片顯示,該處開始出現疑以建築廢料擴建塘壆的情況。

今年 5 月出現 規劃署 11 月發信 限明年 2 月前還原

規劃署 11 月 25 日向涉事土地的業主發出信件,要求 2022 年 2 月底前移走涉事範圍內土地上的剩餘物、碎石及填土物料。據該信件,涉及的地段共 123 個;記者以政府地圖計算,面積約 57,000 平方米。

當中部份地段屬祖堂地,而其中 13 幅則由 10 間私人公司分別持有,董事及股東包括龍豐集團董事總經理謝少海及與他相關的人士,亦有其他投資者。根據《傳真社》2018 年報道,相關公司及投資者在蠔殼圍一帶亦收購了多幅土地。

記者在最東邊的魚塘視察,發現新建的塘壆主要由碎石等建築廢料建成,當中不時出現銅筋、木板等物料。
位於保育區最東邊的魚塘,今年 2 月至 5 月期間,疑被建築廢料擴建塘壆。(攝︰Nasha Chan)
2020年 11月的Google Earth圖片,顯示最東邊的魚塘,周邊仍未見建築廢料。

記者直擊魚塘路邊倒泥 租戶︰以生泥瀝青重建塘壆不違法

至於另外 5 個魚塘(圖一,黃框示),2019 年 9 月的 Google 相片顯示,位於最下方面積約 25,000 平方米的魚塘並未分割。但記者周三視察時發現,該魚塘由瀝青鋪設的塘壆分隔成三幅較細的魚塘。

記者在現場觀察約兩個半小時,期間最少 7 輛泥頭車駛進該魚塘範圍,當中最少 3 輛傾倒沙泥在路邊,而吊臂車接着將沙泥移到最上方的三角形地段內。

記者按現場路牌聯絡「綠色環保廚餘回收有限公司」,負責人呂先生承認租用該魚塘,指本身開設廚餘公司,設立魚塘養魚是利用由廚餘生產的魚糧在魚塘作研究用,另亦會出售魚獲。他強調並無違法填塘,並解釋「啲塘壆幾十年都未填過,都倒塌了。」

他指,用以重建塘壆的都是購買回來的「生泥」,並非建築廢料,又指由於魚塘範圍大,因而需在塘壆表層鋪設「少量瀝青」以作固定,他又指,除了養魚,亦設羊棚開始飼養羊隻。

記者觀察有最少 7 架泥頭車進入該魚塘周邊的範圍,並卸下泥土。(攝︰Nasha Chan)
營運該魚塘的呂先生指,因早前的大雨令魚塘內草地及路面凹陷,故需運來泥土加固及平整。(攝︰Nasha Chan)

有魚塘被抽乾 未知原因 土地業權分散

至於最左面兩幅合共約 23,000 平方米的漁塘(紅框示),記者對比市民在 Google 地圖上載、今年 2 月及 5 月拍攝的照片,發現該魚塘被抽乾水,現場有一部吊臂車,但未見有人進行任何其他工程,亦未知抽乾魚塘的原因,是否與魚塘維護工作有關。土地紀錄顯示,該處約 30 幅地段的業權分散,由不同姓氏的業主持有。

在蠔殼圍東部的視察範圍內,有魚塘的水被抽乾,現場亦有一部吊臂車,但未見其他活動。(攝︰Nasha Chan)

環保署:部分堆填或超合理塘壆維修範圍 正搜證調查

記者周三視察的魚塘,於 2014 年納入后海灣地區濕地保育區範圍,為本港重要的保育候鳥地點,當時的生態研究報告指,當地擁有淡水沼澤魚塘及蘆葦,為鷺鳥和琵鷺等水鳥全年提供一個繁殖和覓食的棲息地,生態價值高。城規會文件指出,如未經許可,區內不能展開發展工程。《立場》本周二向規劃署查詢,有否到場視察、如何跟進事件等問題,正待回覆。

如倒泥涉及建築廢料,由《廢物處置條例》規管。環保署昨日回覆《立場》指,過去 6 個月收到 11 宗在蠔殼圍料壆魚塘非法堆填的投訴,曾突擊巡查超過 20 次。署方指上址有私人魚塘塘壆位置及附近,有進行堆填或工程的跡象,與魚塘塘壆維修有關,「而部分堆填可能超出合理塘壆維修範圍」,正搜證及調查,並會轉介相關部門跟進,繼續密切監察。

長春社李少文:往年同期見過百鸕鷀 今僅數隻 或因工程干擾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今日(3 日)前往現場視察,他指該處由建築廢料築成的塘壆過高,相信已屬於違規發展的程度。他解釋,蠔殼圍是候鳥「通道」及「加油站」,往年的 12 月初他曾在上址見到過百隻鸕鷀在該地區憩息,但今日只發現幾隻鸕鷀出現,雖然難以確定候鳥改變休息地點的原因,但不能排除是工程構成干擾所致。

他又指,傳統的塘壆會種樹以鞏固泥土,對生態而言亦是一個重要的生境,因為塘壆有植披及較高的草叢,令候鳥可藏身其內,但近十年來,不少魚塘為方便,改以磚石、瀝青甚至建築廢料等物料興建塘壆,令這類生境消失,而魚塘的塘壆改建會令塘的斜度增加,亦有機會影響白鷺等大型鳥類在此覓食的機會。

他指出,以建築廢料等物料興建塘壆,現時未必一定會被視為違規發展,要視乎情況而定,認為屬於執法上的灰色地帶。

 

採訪/鄧俊豐、梁敏琪、Nasha Chan

報料俾《立場》:
Telegram 應用程式:@standnewsreporting
ProtonMail:standnews@protonmail.com
Signal 應用程式:9458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