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關於應對通脹,等埋 Omicron 再說
無論是大幅加價 25% 的電動單車,抑或是麥當勞仿如細薯條的中薯條,任何打工仔都感受到這趟通脹及「縮漲(shrinkflation,以貨物服務縮水代替漲價)」,已不是那麼容易「揮之則去」。不過,掌握經濟全球命脈的央行大佬們,才剛剛如夢初醒,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上周終於放棄通脹僅屬「過渡性」的字眼,前財長薩默斯更認為應預告美國明年會加息 4次 以對抗通脹。一片鷹式口脗下,再殺出 Omicron 新型病毒,又會對這次遏止通脹的努力,帶來多大的變數?
總部在英國南部切辛頓(Chessington)的電動單車製造商 Gocycle 行政總裁 Richard Thorp 表明,旗下摺疊式電動單車價格明年起加價 25%:「假如這就是通脹,我不會說是過渡性(transitory)。」Gocycle 最新型號電動單車價錢介乎 4,999 至 6,999 美元,2021 年是 3,999 至 5,999 美元。Thorpe 指,車把、剎車桿、反光板和單車鏈等部件價格在過去 一年急升,他到今日還在等待一年多前訂購的數以千計電子部件付運,其他製造商面對同一問題,包括車廠。
"Transitory" 的爭議
就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12 月 3 日也忍不住開聲敦促美國聯儲局加快收水之餘,要講清楚加息政策。今年 10 月才表示不急於短期內加息的美國克利夫蘭聯儲銀行總裁梅斯特 (Loretta Mester) 亦於 3 日警告,新變種病毒株 Omicron 可能令民眾繼續不願重投職場,令供應鏈及勞工緊絀情況進一步惡化,為通脹火上加油。明年加息似乎已無可避免。
不過由 20 個發達國家組成的國際經合組織 OECD 一份報告 報告仍然奉勸各國央行「定啲嚟」:「目前情況下,各央行最好是等待繃緊的供應鏈紓緩,同時表明會在適當時候爭取行動。」理由是報告作者 OECD 首席經濟師 Laurence Boone 認為,物價上升壓力將於明年見頂,需求將回復正常、供應鏈緊張會緩和,打工仔會回歸職場。
事緩則圓這道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了然於心。聯儲局在 11 月已表示即時啟動「收水」(減少在市場買債),不到一個月,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本月 1 日的國會聽證會上說收水步伐要進一步加快,至於幾時加息,他還是留有餘地,輕輕拋出一句放棄用「暫時性 / 過渡性」(transitory) 這個字來談論通脹,已足夠引發市場大議特議,原來由 transitory 這個字於今年 4 月首次出現在美聯儲政策聲明到本月為止,大家都搞不清它的含義,而鮑威爾卻選擇放棄這個字的時候才來說清楚:
「transitory 一詞對不同人來說,有不同意思。對很多人而言,它帶有「短暫的」(short-lived) 意思。我們(聯儲局)則傾向以它表明那不會成為更高通脹的里程碑。我認為現在是時候放棄用這個字,並向大家解釋清楚我們的意思。」(I think the word ‘transitory’ has different meanings to different people. To many, it carries a sense of ‘short-lived.’ We tend to use it to mean that it won’t leave a permanent mark in the form of higher inflation. I think it’s probably a good time to retire that word and try to explain more clearly what we mean.” )
鮑威爾的含糊
據《華爾街日報》評論版編輯 Joseph C. Sternberg,鮑威爾終究沒說清楚他的意思,他這段話的前半部是:「你說得對,通脹率已遠遠超過 2%,如果你回顧過去幾年,通脹率平均為 2%。 ......進入新一頁,情況並非如此...」
聯儲局以往將 2% 通脹目標視為上限,如果物價升近或者升越 2%,聯儲局會採取行動壓低通脹。2020 年 8 月鮑威爾提出「平均通脹目標」這回事,2% 不再是上限,而是平均數,至於「平均通脹」定義為何,涉及時間是多久,無人知。他說,政策不是由任何公式決定。
假如歷史可以為鑑
12月一號的聽證會上,鮑威爾繼續含糊下去,這個空間容許當局在 Omicron 威脅下有更大彈性,如果新變種病毒株令全球經濟復甦步伐再度慢下來,鮑威爾的突然鷹派又可以變回鴿派。換言之,美聯儲跟市場一樣,都是靜待 Omicron 的效應浮現,其風險在於市場可能對聯儲局應對通脹的能力失去信心。假如歷史可以為鑑,1970 年代至 80 年代初期的兩次石油危機,美國通脹升上雙位數,投資者對聯儲局信心崩潰,美債孳息升上破頂,美元大幅貶值。1979 至 1987 年 Paul Volcker (沃爾克) 出任聯儲局主席期間,一下子把聯邦基金利率由 10.25 厘加到 20 厘,其後短暫回調,通脹再來,他再次把息口加到 20 厘,這極端手段稱為 Volcker Shock,卻成功令通脹受控。
英國的情況有點類近,事實上部分經濟學家或分析員已指出,不論是美國或英國,都有重演 1960 年代通脹慢慢失控的跡象。當時通脹自低位上升,慣對低通脹的民眾起初不以為然,股市亦上升,經濟在戰後復甦,勞工市場緊張,一切有如溫水煮蛙,亦有點熟口熟面。被譏為「不靠譜男友 2 號」的英倫銀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上月中在國會被問到英國是否將重演高通脹慘況,他嗤之以鼻,指 1975 年的通脹是 24.2%:「我們距離 1970 年代還有很遠。」豈料兩日後公布的 10 月份通脹率為 4.2%,是 10 年來最大升幅,也是英倫銀行目標通脹 2% 的兩倍多。
當通脹成為重要政治議題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美聯儲前理事 Randy Kroszner 表示,通脹已經成為重大政治議題,這是 30 年來首次出現。美國、英國以至歐盟的央行行長都被指後知後覺,未能及時出手,政客遭批評經濟政策失敗,年初被視為救命丹的美國總統拜登 Covid 19 救市措施,如今遭抨擊為通脹催化劑。
即使是鮑威爾亦承認,聯儲局在分析通脹情況時,沒預見到供應鏈危機,亦算漏了大辭職的威力,所指的是以為打工仔會積極重投職場,殊不知「躺平」與「N 拋」會成新趨勢。後果是職位空缺幾近創新高,工資持續向上(仍追不上通脹)。
出口術可以有幾大威力?
面對 Omicron 這一大變數,大部分央行行長都躊躇不前,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立場算是比較明確,表明 2022 年加息可能性不大,因為歐洲不同美國的是,歐元區失業率仍遠高於美國,她始終堅持,通脹只是過渡性。至於在 11 月未有加息令市場大跌眼鏡的英國,市場估計 12 月加息基本上已成定局,但向來被視為鷹派人物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桑德斯 Michael Saunders 面對 Omicron 威脅,日前(3 日)轉了口風,表示需要更多時間觀察 Omicron 的影響才可決定是否加息。
美國的短期焦點則始終放在減少買債計劃上,原因很簡單,加息對比美聯儲收水的影響力更大,足可重挫美國領先全球的復甦步伐。問題是,「等埋 Omicron」將可能令聯儲局即使面對通脹持續遠高於長期目標 2% (10 月份為見 6.2% 為 30 年新高),仍然遲遲不願出手,最終觸發市場對貨幣政策失去信心,美元轉弱,美股長期走下坡的惡夢重現。
向來勇於發言的美國前財長薩默斯 (Larry Summers) 又來獻計;一周前他指聯儲局終於承認經濟過熱,但反應是太慢了,本月 4 日他建議聯儲局明示 2022 年有可能加息 4 次,以「重建公信力」:「明年加息 4 次令經濟陷入衰退的機會總比加息 8 次來得小。1960 年代和 70 年代給大家的教訓是,一旦失去公信力,你必須加倍努力才可扳回來。」薩默斯說,聯儲局不用承諾明年加息 4 次,只要講明可能需要加息 4 次,條件視乎通脹數據。換言之,又是出口術,只不過是強化版。
想像一下,如果鮑威爾說,通脹壓力大,預料明年可能加息 3 至 4 次,對市場衝擊有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