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祈念之樹》(背景圖片素材來源:Hans Braxmeier @ Pixabay)

【文:如渝】

樟樹洞裏
你獨游
在一蹚悵水
你潛淪
仍呼著樟木香
悵水茫昧
你卻握緊燭影

—《樟樹潭》如渝

《祈念之樹》一個關於親情的故事,故事中不同支線人物在親情中的經歷,其實很普遍、很尋常,畢竟現代資訊發達,我們都看見太多不幸,當自以為特別,其實世間無數人都經歷着。但是,這些看似千篇一律的悲劇親情,在東野圭吾的筆下,那些不幸都變得獨一無二,獨一無二得好像第一次聽說這種悲慘,加上娓娓的筆鋒,綿綿個細節,步步的推理,都讓人感覺自己也是那些家庭的一份子。

「樟樹」、「祈念」、「寄念」貫穿整本小說,人們在特定時間到樟樹寄念,便能把當下所有意念寄存,而下一代只要在特定時間祈念,便能接收寄念者的意念。可是,作者沒有把這個概念從頭說清,而是通過由主角調查,拋出不同線索,讓我們跟他一起推測、思考,直到中後期才把樟樹的秘密說破,亦是因為這樣,有人會覺得這這本書節奏沉悶,相信都是由此而來。

書中提過,既然有「遺囑」,為何需要「祈念」來把想說的話告訴下一代?人世滄桑,一生五味陳雜,伴隨後悔、遺憾、仇恨,這些那些更多更多的感覺,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祈念就像感覺連結,走入樟樹的行動是點擊,合上眼接收便是加載,能否載入便要看對親人的訊號有多強,但是載入的不是畫面、文字,而是載入意念、感覺、情緒。親情就是,即使只剩下親人間若即若離的羈絆,但只要是他們遺下的,我們都願意去知道。加上,書中的人「寄念」的情感、形式有很多樣,雖然神秘,但只要能及想像,都能透過寄念留下。對我而言,最深刻、傷感的是死者死前後悔的寄念。當看到生者到「樟樹」「祈念」,傾聽死者生前的「寄念」時,寄念人後悔了一生,一生對不起太多人,他嫉妒弟弟;怨恨家人;討厭自己。他遺憾無力反抗,後悔連累媽媽。一生千萬種情緒交織,直至將死到來,已無力挽回,只能把不甘的情緒留下,而的確只有人去,才能毫無保留的把一切交托。但是,我只要想到一個人死前,孤獨的到樟樹傾訴自己那失敗、該死又孤獨的一生,明明就無法改變,卻偏要把它留下,這種宛如懺悔般的心情,死前的無力、失望、悵然、迷失……真是無比唏噓、寂寞,但我仍然很着迷這種感覺,令我整個腦筋麻痺。

在訪尋樟樹的秘密時,一步一步的靠着線索對點,最後由幾條親情線貫穿了樟樹作用,我們既要推測樟樹的作用,又要猜測角色間的秘密,更期待生者接收祈念後的反應,整體內容情節高潮迭起,對我而言是十分精彩的。

我們常說「血緣關係是世上最難割捨的關係」,這句說話我亦常跟家人說(哈哈)。其實我經常說這句話,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家人永遠不會離開我們,常把最臭的臉、最尖的話、最差的脾氣留給他們。但是長久過去,親情亦會失去初生的光芒,最後剩下的亦只有責任。只能說,親情也要保鮮,既然所珍愛的人都在世,即使沒有樟樹,只要一雙手、一個擁抱、一聲關懷,就能互相寄念,並得到回音吧?

 

作者自我簡介:主修浪漫,借閱你的人生

原刊於作者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