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勤勞對付躺平譁眾取「寵」— 看《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
【文:施安娜(教育工作者)】
教育局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勤勞」成為討論的焦點。看這份課程文件,我們當然要看增加了甚麼?更要看沒提及甚麼?強調了甚麼?同時也輕忽了甚麼?強調責任、抹掉人權,刪去批判、倡導勤勞。誠然權與責要平衡,服從與批判要平衡。以勤勞對付躺平,更是譁眾取「寵」,盲目附和當前鼓勵勤勞、避免「內捲、躺平」的倡導。
為了合理化持守「勤勞」,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委員鄒秉恩甚至在電台節目中指年輕人好逸惡勞、無目標、抱著僥倖心態,必須指出的是這並非是中國文化獨有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種對年輕人的批評並不公道,「香港青年協會」11 月剛好公布「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調查結果,受訪學生中,愈四成八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學生最擔憂的事情依次為「成績未如理想」(39.3%)、「功課繁重,沒有私人空間」(38.1%)及「應付頻密的測驗/考試」(36.1%)。我們是否看到學生面對的困難,「同理心」是新增的價值觀,但願提出的成年人也擁有。
中國傳統道德和中華文化是文件的核心,以中華文化為主幹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文件中對於「勤勞」有這樣的闡述:「集合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動手動腦、體驗實踐、出力流汗,體諒和尊重勞動階層,讓他們藉勞動及服務鍛煉體魄、磨煉意志,培養學生勤奮和樂於勞動的美德,成為有生活自理能力、勤奮向上、有責任感及堅毅精神等質素的新一代,對家庭、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這只是些空洞的堆砌文字,究竟「勤勞」如何與生活自理能力和責任感扯上關係?體諒與尊重勞動階層何所指?體諒尊重甚麼?勞動階層爭取合理權益、罷工當然要體諒尊重,不願屈服於資本市場的價值,選擇以躺平作回應,不也要體諒尊重嗎?
文件一再以某些學校的校訓為例,以顯示其推崇中華文化的美德是適合的,以合理化其所強調的價值,可惜,強調立根於中華文化,課程編制者是否認識中華文化,或者所認識的中華文化是否有所偏頗,或是刻意有所迴避?例如指出有學校以「敏求篤信.明辨力行」、「堅毅力行」、「方正力行」,強調學生要實踐善行、竭力履行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從而推論出培育學生「勤勞」的素質,是學界的共同期望。可是,所謂「力行」,關鍵在於實踐,強調的並非「勤勞」,也不在於履行甚麼責任。知行合一與勤勞是兩回事,將其等同,正是對中華文化的不理解,還是只是刻意淡化「知」的部分,香港人八號風球後排除萬難去上班便值得歌頌?聽說新界的牛很勤勞。
文件強調中國傳統道德和中華文化,誠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若從中國文化角度看,至少儒與道在先秦都是顯學,剛離世的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一個值得關注的正是儒道互補的說法,認為「老莊作為儒家的補充和對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文化心理結構和藝術理想、審美興趣上,與儒家一道,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莊子「避棄現實」「卻並不否定生命」的態度,「使他的泛神論的哲學思想和對待人生的審美態度充滿了感情的光輝,恰恰可以補充、加深儒家而與儒家一致。」莊子學說有「無用之用為大用」,所謂大用,是養生存身,這當然與「勤勞」不同,但不是消極耍廢。
躺平不等於好逸惡勞。「高級程度會考」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在 2000 年曾有過這樣的一道題目:「〈出師表〉與〈歸去來辭〉所反映的人生態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何以都受到推崇?」人可以就不同人生階段和際遇,秉持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取向。在政治環境不理想或個人失意時,韜光養晦,隱忍不出,明哲保身;在政治清明、個人才能得以施展發揮時,則盡己所能,為實踐理想,堅持不懈。不汲汲追求名利,不是金錢掛帥講究物質,不合符商業社會所推崇的成功與進取,歸隱田園、休養生息,那也是一種選擇。不同際遇的人,因應不同的條件和環境,可以選取個人的人生態度,只要合乎道義,便不應受人非議。何況歸隱的陶潛,勤於耕種,觀諸提倡躺平者,也不等同好逸惡勞,只是過與金錢掛帥、重視物欲的社會價值不同的日子。誠然從 2021 年教育當局推崇的價值觀來看,應該是政治不正確了。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時有其特定的政治環境,那是執政者倡導儒法的時候,提倡道家這種無為正是一種平衡。互補、平衡,一向是中華文化所強調的,當局提出「勤勞」這種價值時,在莘莘學子形神騷動時,又以甚麼作為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