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Orwell: Essays》(背景圖片素材來源:Michael Dziedzic @ Unsplash)

【文: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1946 年,在滿目瘡痍的戰後歐洲,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曾經發文檢討近代英語的劣化現象。他的意思並不是要宣揚某種「捍衛正統」的文化復古主義,而是認為好的表達方式應當簡練明晰,但近代英語卻出現了許多含混、矛盾、裝模作樣的詞彙或說法,以至於影響了表達的品質。

歐威爾認為,這種現象跟近代惡劣的政局有關:(拙譯)「在我們的時代沒有『外於政治』這回事。所有議題都是政治議題,而政治本身是一團謊言。」(“In our age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keeping out of politics’. All issues are political issues, and politics itself is a mass of lies.” P357)。為了包裝謊言,所以必須訴諸含混與迂迴,製造出一種「通貨膨脹式」(inflated style)的修辭風格。歐威爾並猜測,德語、俄語和義大利語在此前的十至十五年間,應該也都出現了類似的劣化現象。

我不認為歐威爾的分析能夠完全適用於當代的臺灣華語。事實上,身為一個生於「太宗皇帝」治下的中年人,我基本上還是覺得當代臺灣華語風格優於童年時的「黨國體」。不過在近年,確實有發明出一些歐威爾意義下的劣化說法,或者含混、或者矛盾、或者浮誇,又或者兼而有之。

舉例而言,有種在臺灣一度流行的說法,可以稱之為「各自表述的共識」。問題是,「共識」的本質在於一致,如果「各自表述」,那就不叫「共識」。所以說,根本不可能有所謂「各自表述的共識」。

打個比方,法院在訴訟過程中,有時會進行「不爭執事項」的整理工作,亦即確認各方當事人都不爭執的案件事實,以求釐清爭執攻防的範圍。這時,假如有當事人一方面同意把某個事項列入不爭執範圍,另一方面又說他要就此「各自表述」,大概每位法官都會覺得當事人是在胡鬧。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不待智者而後知。

然而,像「各自表述的共識」這樣明顯不通的說法,竟然能夠在臺灣一度廣泛流行,甚至直到今日,信之不疑者還是大有人在。而且,各種奇形怪狀的劣化式說法,仍然不斷在推陳出新。最新發明出來的,大概就是「安全核廢料」或者「果蠅泌尿道結石」,諸如此類。

這並不只是單純的修辭風格問題,更不是立場問題。語言是人類賴以組織意義的工具,語言的劣化,反映的是思想的劣化。人在個別議題上可以有不同的立場,但不論採取哪一種立場,語言的明晰,都是維持思想明晰的必要條件。一個人不論有多聰明,都很難在長期使用含混矛盾的語言之後,仍然讓自己的思想免於含混矛盾。這就好像是在深陷驚濤駭浪的船中被倒吊,卻還要不喪失平衡感,其可得乎?

歐威爾大概就是看清了這一點,所以在他筆下的《一九八四》中,真理部高懸著「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這種明顯矛盾的格言。這個畫面,是極權主義大獲全勝的最佳證明。人們竟然可以安然接受顯而易見的矛盾,這本身就是巨大權力的展現。控制思想的人,也就控制世界。可以讓思想完全沉浸在含混矛盾的「美好狀態」,這就是老大哥的力量所在。

要作到這一點,歐威爾意義下的語言劣化,乃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一九八四》的世界,也就是語言劣化充分實現的世界。

 

註:以上歐威爾論述整理自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一文,收錄於 “George Orwell: Essays”, Penguin Books 2000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