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俄國隨時攻打烏克蘭 但為甚麼?概略回顧兩地千百年瓜葛
國際新聞幾乎每日都有俄羅斯隨時進攻烏克蘭的消息。
昨日,《華盛頓郵報》引述消息指,俄國在烏克蘭邊境集結的兵力,預期最早在明年初可達 17 萬 5 千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指,暫未知俄羅斯是否已決定入侵烏克蘭,但已知情況是俄羅斯已部署的兵力,足以容許俄方在短時間內決定出兵。
社交媒體上出現俄羅斯軍事列車和貨車運送坦克和導彈到烏克蘭邊境的片段,傳媒亦用衛星照片,證實有大量軍用設備出現在接近烏克蘭東部邊境的俄羅斯 Yelnya 市北面的訓練場地。烏克蘭國防情報局局長 Kyrylo Budanov 明確指,俄羅斯的行為可以演繹為「預備一次大型入侵及意圖製造心理壓力」。他明言俄羅斯正準備在明年一月底或是二月初入侵。烏方更向記者展示他們推測俄方入侵的部署圖。預測攻勢包括由東面空襲、由南部的克里米亞發動兩棲攻勢,以及從北面的白羅斯作小型入侵。
克羅姆林宮發言人 Dmitry Peskov 表示,各界不應擔心運送軍隊的事情,「俄羅斯不會威嚇任何人」。然而外界對此半信半疑。
西方世界已有所動作。英國考慮將 600 名特種部隊送到烏克蘭支援。北約秘書長 Jens Stoltenberg 警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會「付出代價」。美國國防部指正關注有關情況。中情局局長 William Burns 早前赴俄國,會見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 Nikolai Patrushev。布林肯在國務院與烏克蘭外長 Dmytro Kuleba 一同見記者,表示雙方處於同一陣線。據 CNN 報道,美國正考慮向烏克蘭提供軍事顧問及武器,例如反坦克、反裝甲導彈,以及迫擊砲。美國也正考慮提供刺針便攜式防空飛彈,以及原本會交給阿富汗的俄製 Mi-17 直升機。
Satellite image taken today by @Maxar reveals presence of a large ground forces deployment — incl. tanks, APCs, self-propelled artillery — to a training area north of Yelnya, Russia. pic.twitter.com/fitG2APRZc
— Christiaan Triebert (@trbrtc) November 1, 2021
但到底俄羅斯為甚麼要入侵烏克蘭?
這可以從今年七月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的一篇長文說起。
普京為甚麼說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是「同一人民」?
普京文章題為《論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第一章已經說,他認為兩者是「同一人民,同一整體 (one people – a single whole)」,並明言這個說法不是因近期政治環境產生,而是他長久的信念。
確實,普京 2014 年亦曾有過類似言論。當時他曾表示為烏克蘭作為一國家存在感到驚訝。俄國國會議員 Vladimir Zhirinovsky 更直接提出分拆烏克蘭的方案﹕將西邊交予波蘭,而其他則併入俄羅斯。
這些令人訝異的言論背後,是烏克蘭國族身分認同的故事。
今日意義的烏克蘭是個頗新的國家,首次有「烏克蘭」作為國家之名是在 1917 年,當時稱為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而「烏克蘭人 (Ukrainian)」一詞也是當時才開始廣泛使用。在這之前數百年,當地人一直受俄國與波蘭分別統治。事實上這情況在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持續。1922 年,烏克蘭便又成為蘇聯一部份,至 1991 年蘇聯解體。同年 8 月 24 日,烏克蘭正式宣布獨立,今日的烏克蘭才真正誕生。
現在的烏克蘭追認一個叫「基輔羅斯 (Kyivan Rus’)」的古國(882-1240 年)為祖先。單聽名字就知尷尬﹕基輔是今烏克蘭首都,羅斯則令人聯想到俄羅斯。確實,除烏克蘭外,俄羅斯人亦認「基輔羅斯」為祖。因此兩國民族可謂來自同一源頭。
普京的言論便是由此而來。不僅是他,俄羅斯亦有許多人追溯歷史,認為「完整的」俄羅斯應包含烏克蘭領土。尤其是,由於「基輔羅斯」首都在烏克蘭的基輔,許多俄國人視為自身歷史遺跡的地方,便竟位處「他國」(順帶一提,莫斯科首次出現於歷史文獻,要數到 1147 年,而且只是個偏遠的城砦)。這對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而言無法接受。
而烏克蘭東部靠近俄國的地區,也有許多人惦念蘇聯時代,或想像往日「基輔羅斯」的榮光,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國族意識上,都認為自己較傾向俄羅斯(即所謂親俄)。
當然不是所有烏克蘭人都親俄,其他人又怎樣想?
話說俄羅斯從未曾完全管治烏克蘭土地。18 世紀末,烏克蘭西部曾成為奧地利帝國一部份。當時這地區的烏克蘭人(以下簡稱西烏克蘭人)主要是農民,政治權力低,當地由波蘭貴族主宰。當俄羅斯以「民族大一統」的邏輯管理領土內的小數民族,奧地利帝國採取截然不同的方法﹕它讓不同民族互相制衡。而為制衡波蘭貴族,奧地利帝國扶植烏克蘭農民,培養他們的政治意識和文化,包括讓他們參與選舉。
奧地利帝國的政策為西烏克蘭人帶來全新體驗。他們不僅獲承認為一個民族,還獲得政治參與的機會。知識份子很快就由此發展出今日的烏克蘭國族身分認同,深深影響奧地利帝國烏克蘭人的思想。
在 20 世紀,烏克蘭政局經歷不少變動,但西部獨立民族意識較強、東部較重視與俄羅斯的關係,這分野一直存在。而又基於俄國較不民主,且與西方對壘,西烏克蘭的獨立民族意識,又與民主意識、親歐盟意識扣連起來。
紀錄片《凜冬烈火》的由來
在 1991 年蘇聯解體之前,由於烏克蘭與俄羅斯都是蘇聯一份子,上述東西矛盾沒有太大問題。然而,在烏克蘭獨立後,整個國家就必須選擇向西靠(即親歐盟)還是向東靠(即親俄)。
這可謂過去 30 年來,烏克蘭最根本的政治問題。起初烏克蘭是親俄派佔優,2000 年後親西方勢力開始抬頭。其中一個原因是,親歐盟一方民主意識更強,而親俄派則往往被指涉選舉舞弊一類不道德問題。
具標誌性意義的「橙色革命 (Orange Revolution)」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2004 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 (Viktor Yanukovych) 在總統選舉「獲勝」,「擊敗」親西方的尤先科 (Viktor Yushchenko),被國內外觀察員視為舞弊,觸發上百萬民眾抗議。尤先科身體驗出含大量二噁英,接近致命,民眾懷疑是被俄國特工下毒,反俄浪潮更激烈。由於尤先科在選戰的代表顏色為橙色,「橙色革命」之名由此而來。
連串示威最終導致烏克蘭最高法院宣佈選舉結果無效,並在同年底重選。重選在觀察員嚴密監視下進行,最終尤先科獲勝,意味橙色革命勝利,也象徵親西方陣營抬頭。
不過親俄陣營並未因此消亡。事實上,尤先科的政府經濟與政治表現俱不佳,2010 年總統之位又回到親俄的亞努科維奇之手。
親俄 VS 親西方的張力日益繃緊,終於導致 2013 年底烏克蘭再爆大型示威。事緣亞努科維奇任內中止與歐盟簽訂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轉而強化與俄羅斯的關係。連日大批民眾上街反對,政府暴力鎮壓,造成至少 125 人死亡,1,890 多人受傷,65 人失蹤。
香港人熟悉的紀錄片《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 (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便是由此而來。
2014 年起 烏俄之間已戰亂頻仍
《凜冬烈火》衝突的結果是,亞努科維奇被議會罷免職務,並出逃到俄羅斯。2014 年 3 月,亞努科維奇寫信予普京,要求對方派兵進入烏克蘭,「協助重建秩序」。「出師有名」的普京遂於 2014 年入侵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與當地的親俄議員控制該地區。克里米亞隨即舉行國際上不受廣泛承認的公投,並宣稱有 97% 贊成支持獨立。不出數天,克里米亞就變成俄羅斯一部分。
事件未完。在克里米亞公投後,仍然親俄的東烏克蘭頓巴斯 (Donbas) 亦趁機爆發示威,要求舉行類似公投加入俄羅斯。當地親俄民眾更一度佔領政府建築物,並升起俄羅斯國旗。被指由俄羅斯控制的當地親俄武裝分離分子,遂在當地與烏克蘭軍隊爆發戰爭,是為頓巴斯戰爭 (War in Donbas)。即使雙方於 2014 年 9 月和 2015 年 2 月兩次簽訂停火協議,但至今仍然偶有戰火,外間估計戰爭已造成約 14,000 人死亡。
烏克蘭若加入北約 戰爭規模或大幅擴張
由此可見,現在俄國被指隨時入侵烏克蘭,並非一時興起。遠因有千百年的政治矛盾,近因有亞努科維奇勸俄國出兵。
現時俄羅斯明言,是否有進一步行動的其中一條紅線,是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烏克蘭在 2008 年申請加入北約,美國可算支持申請,但其他會員國似乎仍不願貿然讓烏克蘭加入,以免刺激俄羅斯。因為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該國即會納入西歐及北美的戰略保障體系,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就會等於與北約 30 個成員國開戰。
現任烏克蘭總統、親西方的澤連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 就要求北約加速批准烏克蘭加入,指加入北約是結束烏克蘭東部與俄羅斯自 2014 年起的衝突的「唯一出路」。然而在本月 2 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 (Sergey Lavrov) 表明,俄方會阻止北約力量進一步向東擴張。
拉夫羅夫警告,北約不要把烏克蘭等俄羅斯鄰國變成「對抗的橋頭堡」,否則難保軍事對抗的噩夢重現。
局勢目前就是卡在這個環節。有專家認為,在烏克蘭問題上,不可以假定普京會理性地行事。 前北約副秘書長及美國駐俄大使 Alexander Vershbow 指,普京可能會認為他需要冒更大的險,來阻止烏克蘭加入西方。例如普京可能會宣布烏克蘭令頓巴斯戰爭的停火談判停滯不前,而俄羅斯有責任保障烏克蘭東部的俄羅斯公民,於是吞併頓巴斯地帶。
Vershbow 說:「這是關於普京自己、他的遺產、他身為俄羅斯大地的匯集者的形象,他可能作出一些我們看來毫無邏輯的做法」。
是否真會開打?今年 4 月俄國軍隊已曾集結
交代過背景,最基礎的問題可能還是開戰會否成真。
其實緊張局勢的戲碼,今年四月已經上演過一次。當時俄軍大舉聚集在烏克蘭邊境以及克里米亞,同樣被估計有約十萬人。烏克蘭當時亦警告,俄羅斯可能即將入侵。最終,俄羅斯並無行動,普京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四月中通電話商討局勢之後,氣氛逐漸降溫。
不少 4 月時專家作出的分析,或許仍然能應用在今天的情況上。當時,美國智庫 Wilson Center 邀請一群學者分析時局,專家 Oksana Antonenko 指四月事件的危險在於各方不理解相互的紅線,甚至刻意地不在正式會談中討論這些問題。
Antonenko 指,在拜登和普京四月中通電話後,美國再次制裁俄羅斯,顯示雙方可談的不多,美國需要向歐洲盟友負責,不願為了換取俄羅斯的信任而放棄制裁。
7 個月過後,很明顯地,局勢沒有大進展,又再重演俄軍聚集、烏克蘭警告入侵、美國關注的連續劇。
分析指不能盡信烏克蘭預測入侵說法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不可以盡信烏克蘭方面預測入侵的說法。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烏克蘭分析員 Katharine Quinn-Judge 指,烏克蘭和歐盟官員今年春天發布有關俄羅斯駐扎邊境士兵的數字,是有點誤導。因為數字包括了在頓巴斯前線的士兵,而他們根本就一直在當地。她認為,烏克蘭、歐洲、俄羅斯各方的言論都不可靠。
近期,澤連斯基更聲稱,有人密謀在十二月一日或二日發動政變推翻他。他在一次記者會說,取得一段錄音,有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討論政變,討論提到烏克蘭首富 Rinat Akhmetov。澤連斯基並沒有提供該錄音。
Akhmetov 嚴辭否認指控,指是「絕對謊言」。克里姆林宮發言人 Dmitry Peskov 亦否認俄羅斯有參與事件。對很多人而言,澤連斯基指控政變的片段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記者會,更像電視劇或者電影。2019 年上任的澤連斯基確實曾是喜劇演員,他也曾被批評,任命沒有政治經驗但相熟的電視製作人擔任要職。
有不願具名的烏克蘭記者對《立場新聞》指,他認為澤連斯基的指控屬實,但應該沒有嚴重的政變風險。不過,他指該記者會只容許 32 家傳媒進場,不算是完全公開。此外,近日烏克蘭有幾宗大醜聞,亦有傳媒調查澤連斯基的團隊,所以或許澤連斯基公布政變指控來轉移公眾視線。
普京揮軍的考慮
普京也有其他問題需要考慮,例如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 (Nord Stream 2)。該管道能將天然氣從俄羅斯的北極地區,經波羅的海海底運到德國。部分歐洲國家因為能源供應不穩,歡迎該條已經完工的管道儘快使用;但也有聲音擔心,北溪二號啟用後,會令歐洲過於依賴俄羅斯天然氣。十一月中,德國能源監管機構指,俄羅斯天然氣國企 Gazprom 未有完成在德國設立子公司,暫停批准北溪二號。究竟北溪二號何時才能啟用?而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會否令該價值 95 億歐元的計劃完全流產?這或許是普京要考慮的。
此外,美國智庫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 俄羅斯首席分析員 Mason Clark 指,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莫斯科將會付出沉重代價,因為 2021 年的烏克蘭軍隊比起 2014 年的更為先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Jeff Hawn 在《外交政策》分析亦指,烏克蘭軍隊已經更有經驗、更現代化、更有士氣,俄羅斯入侵毫不容易,入侵了也隨時難以維持佔領,尤其是親西方的烏克蘭西部。
俄烏會否月內開打,若然開打,北約又會否捲入其中──這一切都仍是未知,惟可肯定的是,就算今次不打,這千百年的恩怨情仇,也會在未來再燃起戰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