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新聞資料圖片

經文:耶利米書三十三章14~16節;路加福音二十一章25~36節

已退色的東方之珠?

       當有人請你描述今天的香港,不知你會怎樣描述。我相信今天不少人都會這樣講,香港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今天我們所處身的香港,是一個黑暗的香港,「沒有最黑,只有更黑」,「沒有最荒謬,只有更荒謬」,「沒有最壞,只有更壞」。究竟是否這樣呢?

       最近在一個網站貼上了一些禱文,負責網站的管理人不想將編寫禱文的同工的名字刊豋出來,避免一些不可預知的問題。這禱文如下:

香港真係好靚!她的美麗,不單因她是東方之珠,而是她是上主所眷顧的土地。從小小漁港,發展成今天國際大都會,都有上主的同在。

主啊,我們讚美你!

香港真係好靚!她的美麗,不單因她有不同的美景,而是她有獅子山的精神。香港人能同舟共濟,不屈不撓,刻苦耐勞,拼搏而不放棄,打造今天的香港。

主啊,我們為先賢作出的努力而感謝你!

香港真係好靚!她的美麗,今天看似被黑暗權勢所掩蓋,但我們知道主耶穌曾道成肉身,將光照在黑暗之中,黑暗是沒法勝過光明。我們深信在黑夜裏,上主仍在,上主仍看顧這城,照亮這城。

主啊,讓我們對你存着這信心!

香港真係好靚!她的美麗,因今天那些受苦、被囚的和受壓的人仍發出燦爛的光輝。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是叫「被擄的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29)。受苦、被囚和受壓的人,因你與他們同在,存着自由和盼望。

主,求你賜給我們勇敢,面對黑暗的權勢而不懼怕!

香港真係好靚!她的美麗,是因為今天仍有無數香港人,恨惡邪惡、拒絕謊言,郤熱愛自由、持守真理、伸張公義、喜愛憐恤、締造和平、…

主啊,加添我們力量,幫助我們能離惡從善!

香港真係好靚!她的美麗,是因為港人無論身處何方,我們對這城的愛永在心中。上主的愛也與港人同在!

主啊,這是我們的委身和禱告!

       大家都知道,「香港真係好靚」這標題,是一位攝影師為屈臣氏蒸餾水所影的相的標題,怎料出街不久,便被人抨擊而要下架。真的香港落得如此地步,真的可憐可悲。但是我們不應受制於這些無理的抨擊打壓。香港真的有多方面的美麗,不要灰心失望。不過,我們要知道,其美麗的真相是甚麼。

       香港之美,不在於燦爛的燈光,不在於是殖民的管治或受制於今天的統治,他的美麗,是因為有上主,有掌管歷史,時間與空間的主,還有我們這班不死心,熱愛香港的人。我們要走出陰霾,我們要看見光明,看見美麗。

資料圖片,來源:Celvin Purnama @ Unsplash

將臨期的意義

       今天是12月5日。上星期是11月28日,由上星期起計,距離聖誕有4個星期的日子。傳統教會將這四星期的日子定為「將臨期」。在傳統教會,在這四個主日時,每次點燃一支燭光,最後四枝點燃後,再點燃中間一枝,聖誕的燭光。在歐洲較北的地方,天很快黑,在將臨期開始時,亮起聖誕樹的燈光。一支加一支的燭光,或是亮着聖誕樹的行動,就好像從黑暗中,漸漸走向光明。

       近年來,香港的教會,不單是傳統的教會,很多堂會都開始守這個節期,相信也與香港的社會息息相關。當香港的社會看來越走越黑暗時,教會更要有信心,我們要從黑暗中走向光明,也要帶領香港走向光明。

       傳統教會所訂的「將臨期」,也象徵着盼望。將臨期是在慶祝耶穌降生前的節期。在2000多年前,耶穌降生之時,猶太人正活在黑暗的日子中,人人都引頸的盼望著救主的來臨。路加福音記載了兩位老人家對救主降臨的盼望。兩位老人家分別是撒迦利亞和西面。撒迦利亞的兒子施洗約翰出生時,他頌唱了這首詩歌:「主─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他拯救我們脫離仇敵,脫離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他向我們的列祖施憐憫,記得他的聖約,就是他對我們祖宗亞伯拉罕所起的誓,叫我們既從仇敵手中被救出來,就可以終身在他面前,無所懼怕地用聖潔和公義事奉他。…因我們上帝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和平的路上。」(路一68~79)

       當嬰孩耶穌被帶到聖殿時,西面看見,他說:「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容你的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啟示外邦人的光,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二29~32)

       兩位老人家,都是存着盼望,等候耶穌的來臨。所以將臨期也是一個盼望和等候的節期,是在黑暗中期待光明來臨的日子。

       今天我就想用傳統教會在今年將臨期第一主日的兩段經文與大家分享。盼望、等候,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我們怎樣去盼望!怎樣去等候!

耶利米的信息—如常

       在短短3節經文中,我們留意到每節經文都以「那日子」來開始。耶利米期望着「那日子」的來臨。那日子是一個充滿公平公義的日子。

       這個日子甚麼時候來臨?

       大家都知道,耶利米先知,生活在主前第七世紀末至第六世紀左右,這也是猶大國末期的時代。猶大國先後受鄰近多個國家所控制,包括亞述,埃及和巴比倫。國王的無能,宗教信仰的敗壞,這是猶大國最黑暗的時期。不單只猶大國處於黑暗之中,耶利米的一生,都是黑暗,被稱為「流淚的先知」。他向猶大的君王和百姓宣佈猶大國將亡,上帝的懲罰會臨到他們當中。當然這些說話不能被君王和百姓所接納,耶利米亦因此經歷人們的反對、鞭打、監禁等逼迫(參看耶十一18~21)。所選讀的經文,正是耶利米被囚的時候(三十三1)所講的說話。

       或許我們會覺得瘋狂,在坐牢時說出這些期盼的說話,只有傻子才會說這樣的話。公義來臨?將他囚困的君王,名西底家。「西底家」,這名字希伯來文的意思是「上帝是我的公義」,但諷刺的,聖經郤記載,西底家郤「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下二十四19)。公義何時實現?這個君王要不得,等待下一個?歷史告訴我們,有權力的多是腐敗的。制度是否完善,並不代表着公義公平的來臨。兩星期後是立法會選舉被完善後第一次進行選舉,又或是明年有特首的選舉等,能否帶來公義公平?我可以說是不可能,甚至可以說,永不可能。真正的公平和公義的來臨,不是在等待人或制度的改變,而是「耶和華是我們的義」的日子來到。

2021 年立法會選舉投票日宣傳

       但那日子何時來到?在等待期望中,我們可作甚麼呢?

       相信大家較熟悉耶利米書二十九章其中幾節經文,記載了耶利米寫信給被擄至巴比倫的百姓。他這樣說:「你們要建造房屋,住在其中;要開墾田園,吃園中所出產的;要娶妻生兒養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你們要在那裏生養眾多,不可減少。我使們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那城求平安,為那城向耶和華祈求,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着得平安。」(5~7節)為所住的城求平安。不過耶利米在這裏所說的對象,是那些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太人所說的。耶利米教導他們,要好像他們以往在猶太地居住那樣生活,即是叫他們「如常生活」,並且關心當地的人和事。而耶利米更指出,這是耶和華要對百姓所說的(二十九9)。

       這一年,香港移民海外的不少,我很相信他們都經過很大的掙扎。雖然移民是自己的選擇,但我相信他們的心情都好像被擄的那樣。所以我們不要批評,特別是對教牧同工,我們要為他們禱告,盼望他們能在別處安居樂業,為當地求平安。已移居外地的,相信他們都關心香港,但我也盼望他們也要慢慢地將心情轉移,投身當地,為當地的社會和教會作出貢獻。

       不過,今天我要講的是耶利米書三十三章前的一章(三十二章),記載了耶利米被囚於猶大的王宮之中,甚至他也知道不久的將來,猶大的王西底家也要被擄,耶利米很清楚知道猶大必亡。但上帝郤吩咐他仍要用錢去買他叔父的仔(即堂兄弟)的地,準備將來有人在這裏預備建造房屋,田地和種葡萄(三十二6~15)。耶利米在最後雖得尼布革尼撒的厚待,准許他住在猶大地,但最後他亦被那些親埃及的猶太人強將他帶到埃及,也死在埃及。不過,他仍相信上帝會讓猶大國重建。所以他仍購置這地。

       耶利米的行動,對我們有甚麼啟迪呢?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時代,是一個好像被拆毀的時代。雖然今天仍有會說「香港已被完善了」,但不少人更看到香港,這東方之珠,過去美好的事物都被拆毀。新聞和言論的自由、創作藝術的自由、人權、法治、教育…等等都好像失去或是受到破壞。面對這情況,當然不少人離開,但仍留在香港的我們又怎樣呢?

Nasha Chan 攝

       我聽過很多負面的看法,認為今天是大難臨頭,不知明天會如何的日子,所以很多人生活的態度,或是對未來的發展都以很短暫的目標為主。就算是教會事工上,也要考慮化整為零。

       我絕對不否定我們要有這些考慮,但我覺得也要存着信心和盼望去面對。我們常有這樣一句話:「Hoping for the best, Preparing for the worst」。但我覺得我們只是preparing for the worst,郤沒有hoping for the best。

       早前政府提出,若果慈善團體做一些引致危害國家安全,便會取消其免稅的資格。我聽到後有點覺得糊塗,假若慈善團體做了這些事,理應不只是終止其免稅資格,更要封舖拉人才是!當然慈善團體都不會做一些危害國家安全的事,只會對施政批評或不滿,但紅線怎劃,實在難料,做好準備當然有需要。面對國安法和慈善團體的界定,我知道不少教會或機構都考慮將本來是一個註冊變成多個註冊,免一下子遭殃,全軍覆沒。對此,我沒有意見,但我們是否只是preparing for the worst?

       有一次機會,我與一位神學院退休老師交談這事。大家都知道在內地,教會團體都沒有免稅,所以香港也難免會有這情況。那位老師計算一下,假若沒有免稅,按現行稅務條例計算,教會可能會少了16至30%的款項。

       這是怎計算出來的呢?一部份是由於信徒覺得沒有稅務減免,便將稅務減免的保留。例如捐1000元,現捐900元,100元留回交稅。另外,教會沒有免稅,有的盈餘要交16%左右稅款。所以加起來,大概便是16至30%。

       當然我和他都希望信徒不會吝嗇那10%的免稅而將那100元保留下來。(你們會否這樣?)但值得關注的是在沒有免稅情況下,教會的盈餘要繳納稅款。我要指出的,「有盈餘才要繳稅」。但假若教會能善用捐款,好好發展事工,不累積太多盈餘,盈餘後的稅務便不會影響太大了!

       教會一向都不應無目的,或是擔心將來的不敷,而要累積太多盈餘。特別今天社會中充滿着陰霾,生活感受不到平安;經濟受創,不少基層市民生活困苦。教會豈不更應在此時此刻,運用盈餘,發展更多事工,鼓舞灰心失望的人,扶助有需要的人呢?假若我們所信的福音是平安和充滿盼望的福音,豈不是更應努力實踐傳道服務的責任?

       個別信徒也應如此。當然我們都會不知將來如何,會為將來作出打算。但大家都經歷過金融風暴,很多時候,將來都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為將來作出適當的安排後,何不為福音事工作出更大的投資,包括我們個人的才幹,也包括我們的財力,去投資福音事工,事奉上帝呢?

       假若我們不離開,真要留在香港的話,我希望大家能如常生活。但我指如常,並非那些上午9點等下午5點,星期一等星期六,復活節等聖誕…,我們要比以前更積極,做好應有的本份。作老師的,要作好老師,雖然有很多說話不能講,但生命影響生命,仍是我們不能失去的情操;作工程師,要阻止任何豆腐花的工程;做醫護的,好好照顧病者;做法律的,要好好守護公平公義的法則;做父母的,好好的與兒女分享信仰的價值…。

       這是我們要的如常!

資料圖片

路加福音的信息—更變

       聖經記載門徒看見聖殿的建築非常宏偉,大家在談論,但耶穌郤說:「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日子將到,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路二十一6)於是門徒便問:「老師,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些事將臨的時候有甚麼預兆呢?」(二十一7)

       路加詳細記述耶穌所說的,聖殿會被毀,耶路撒冷也會被毀。跟着耶穌又說:「日月星辰要顯出預兆,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響聲而惶惶不安。人想到那要臨到世界的事,就都嚇得魂不附體,因為天上的萬象都要震動。…」(路二十一25~26)

       經文所用的是一種「天啟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手法記述了耶穌的說話。

       「天啟文學」是甚麼呢?這種文學手法在但以理書七章,啟示錄都可以找到。這種文學手法是一種用圖畫方式描述一些天文現象的變動,叫人關注現世背後一些永恆的道理。

       在路加福音這段經文中,路加要我們看見甚麼呢?門徒問及聖殿的事,耶穌便將要發生的事說出來。將來聖殿被毀,耶路撒冷也被毀去,還有天上一切秩序都變得異常,甚至被瓦解。當一切被瓦解後,人可以看到甚麼呢?第27節這樣記載:「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帶着榮耀和大能力駕雲而來。」這是一切的真相,歷史和宇宙的真相,就是掌管歷史和宇宙的主,也就是要再來臨的主耶穌。

       人都喜歡秩序,要有對事物的掌握權力,才會覺得安全。昔日猶太人以聖殿,耶路撒冷成為他們跨耀和安全的靠山。不同民族都是他們的國家民族為他們的榮耀。世人也以宇宙的運行為他們的安全之所靠。

       人生活在世,很多人都以為建立一些生活的保障,如儲備金錢,買樓等等,作為生命和生活的倚靠。更有些人以權力作為他們的倚靠。人心中有很多聖殿和耶路撒冷,但這些是否人真正的倚靠,給與人安全?人有沒有看見一切被毀後,倚靠在那?宇宙、歷史和人間一切的真相是甚麼?誰是一切的主宰?

       不要以為只有未信主才會好像我剛才所說的,以世上事物為安全之所在,為他們人生的倚靠,信徒也是如此!

       再看深一點,信徒豈只如其他人一樣,以世上事物為人生的安全呢?信徒更加一樣,就是以宗教信仰為他的安全倚靠,就如猶太人以聖殿和耶路撒冷為他們宗教的安全。

佔中開審前,陳健民在中大的最後一課

       佔中三子之一,陳健民教授在他於中大「最後一堂課」,談及他的信仰,他這樣說:「我沒有宗教,只有信仰。」這是甚麼意思呢?「宗教」和「信仰」不是關連不分的嗎?

       「宗教」,是外表的;「信仰」,是內在的。但我們常以我們參與外表的宗教,代表了內在的信仰。不少信徒會常以為自己有參與教會,便是相信耶穌。我們有參與崇拜,有聽道,有奉獻,間中有讀經…我們便以為自己有真正的信仰,以為自己已實踐了信仰。但大家都很熟悉的一段經文,雅各書一章27節所說的:「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我們兩者實踐了多少?

       過去一年多,因疫情緣故我們有一段時間沒有實體的崇拜,當然後來可以有網上崇拜,現在實體崇拜也慢慢恢復,大家又高興起來。但我內心中有這感受,當然沒有實體崇拜,實在不習慣,但假若真的無法舉行,我自己的崇拜生活又如何安排呢?我是否可以確實實踐,處處都是崇拜地的道理?我很喜歡唱一首詩歌,「愛人歌」(普頌318),當中第一節便有這幾句詩詞:「弟兄們啊,放開胸懷愛眾人;哀憐所在,即主平安臨到;彼此相愛,崇拜纔能盡虔誠,和顏善行,好比唱詩祈禱。」

       在沒有實體崇拜時,也當然沒有實體聖餐的舉行。後來有網上聖餐,這當然引起一些神學的討論,有教會舉行,也有不舉行。這是神學和禮儀的問題。我來自較禮儀的教會,明白傳統和禮儀對崇拜和聖餐的豐富意義,但我也不能不反問,假若真的不能舉行時,是否信徒自己不可以去紀念耶穌的死和復活?信徒可否自己和在家中與家人一起自己去紀念耶穌的死和復活?教牧同工是否有鼓勵信眾這樣做,抑或只是不斷希望教友能回到教會中參與崇拜和領受聖餐呢?我可以不稱呼家中紀念耶穌的死和復活做聖餐,但也要在生活中常常紀念主的死和復活。我可以不稱呼做聖餐,但也要在生活中常常紀念主的死和復活。

       很多傳統和禮儀都很好的,就正如耶穌時代,聖殿和耶路撒冷都很好的,但這只是外添的,但更重要是崇拜和聖餐的本質。崇拜不在某山某處,而是心靈和誠實(約四23)。聖殿和耶路撒冷的被毀,甚至是天象的變化,都是要人不要以這些現象作為把握,當作倚靠,得着安全感,而是那位「帶着能力和大榮耀駕雲來臨」的耶穌,是我們敬拜和倚靠的主人。

等候和盼望光明的來臨—如常與更變

       猶大的被毀,聖殿和耶路撒冷被毀,何時可以重建?耶穌甚麼時候再來,讓我們走向光明?這是等待和盼望的時刻。在這這時刻,我們可作甚麼呢?我要說的是,我們要如常,也要更變。

       耶穌說:「你們要謹慎,免被貪食、醉酒和今生的憂慮壓住你們的心。」(路二十一34)這幾句說話提醒我們,我們當然要如常的生活,但不要被現今的假象所勝。這些假象包括是現在可能有的完善而樂觀,也有可能是我們對現狀的灰暗的過份悲觀。我們可以以為一切已正常,繼續有崇拜,繼續可以活下去,這會導至我們看不見真相,變成貪食醉酒之徒。我們也可以被悲觀的現象所壓住,沒有盼望。不論是完善美麗的前景,抑或是灰暗的天空,這些一切都是假象。真相在那位我們要為他第一次來臨而慶祝,也將要「帶着能力和大榮耀駕雲來臨」的主耶穌。

       在耶穌論及他再來的說話中,有這樣幾句:「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救贖的日子近了…天地要廢去,我的話郤絕不廢去…你們要時時警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二十一28,33,36)

       真相是主,能永恆存在的也只是主的說話。惟有上主的說話才是人生惟一的可以依靠和依從的真相。在亂世中,等待和盼望光明的,在等待主再來的日子中,持守上主的話,正是今天我們如常的生活。但也要變更,面對亂世,我們要更加靠着上主的話,我們「挺身昂首」的面對亂情,面對時代中各種罪惡權勢,抗拒承認和順從世上的價值觀。

       最近,教育局對時下年輕人躺平的態度不滿,想以勤勞的價值去改變他們。我個人只覺得會是徒勞無功。其實並不是新的價值,但沒有處理好社會的問題,怎可以解決年輕人內心的躺平呢?我不在此多說了,但我想指出,人可以分成三類的人:用風骨站着的人、躺平的人,和跪低的人。你要作那種人呢?在黑暗和看來沒有盼望的日子,你要作哪種人呢?

結語

       最後,我想用兩段經文結束。

       第一段經文記載復活的耶穌對彼得所講的:「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輕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你跟從我吧!」(約二十一18~19)

       第二段經文是保羅所寫的:「所以,我們不喪膽。雖然我們外在的人日漸朽壞,內在的人郤日日更新。…我們不是顧念看得見的,而是顧念看不見的;原來看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才是永恆。」(林後四16,18)

       第一段經文看來是對年輕人所說的,第二段經文是年老的人的反思,但其實兩者對年輕或年老的人來說,都有意義。

       我是年老的人,自然想到耶穌所說的,有人帶你到不願意的地方。這看來很負面,但其實這是真相。人年輕時,以為自己充滿着生命力量,但不知甚麼時候,這力量,就好像聖殿,耶路撒冷,甚至是天象那樣,都會失去。失去這生命的力量,並不重要,因為這是真相,最重要的,我們知道,我們所珍貴的不是那能朽壞,而是那永恆的。年老時,仍要不斷更新學習,這是對我的提醒。而耶穌所說的:「來跟從我!」是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要學習的功課。讓我們今天就接受這挑戰,也成為我們向耶穌的承諾:「主啊,我願一生跟從你!」

2021/12/5    講於同心圓敬拜福音平台主辦之第十二屆全港信徒時代裝備特會,原刊於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