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弒戀》— 可恨的人 必有可憐之處
你曾經認真地讀過一篇新聞嗎?
當你在新聞上讀到一篇報導,你會花上多少時間來把它讀完?是匆匆地讀過標題便翻到下頁?或是略讀內文、在心裡咒罵一遍無情的犯案者,然後便再尋找下一個值得批評的犯人?確實,每天報章上都有太多的條目,太多的罪案,誰又會認真留意每一段新聞的細節,了解犯案者背後的故事呢?《青春弒戀》(Terrorizers),正是一個迫著每位觀眾耐心地去將一件傷人案件抽絲剝繭,讓觀眾透徹地了解案件並非所見的如此簡單的故事。
近似《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社會題材電影
熟悉台劇的朋友,應該聽聞過前年大熱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它也是一部關於犯案者週邊的故事。而這次《青春弒戀》其實也有著《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即視感,只不過它所環繞的是主角犯案前的故事,而非《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關於犯案後一眾角色的生活。《青春弒戀》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一宗傷人案發生前的故事。故事牽連了六位本來生活中並無交疊的角色,讓觀眾訝異案情背後竟然可以有如此複雜的關係,同時也達到導演的效果,改變觀眾了解新聞的角度。
從新聞事件 到人心描寫 道出都市青年的寂寞
對耐性不高的香港人來說,《青春弒戀》無疑是一部太長的作品了。它的長不在於片長,而是都市人根本沒有耐心去了解一宗甚至沒有死人的案件背後的源由。但《青春弒戀》的抽絲剝繭確實細緻,它讓每個角色都有飽滿的性格和描寫,致使電影中各種巧合與意外都發生得言之成理。而電影也牽涉到同性戀、精神病、VR 使用等社會問題,再加上對六位角色各自內心寂寞的描寫,不得不說,導演對人性之觀察入微、對寂寞的多重演繹,都是這部電影的觸動之處。
呈現手法略有不足 導致部份對白生硬
美中不足的是,《青春弒戀》雖有深度,但在呈現信息的手法上卻尚有不足之處。它所採用的敘事手法是倒敘+拼湊,也就是藉由不同角色的角度,慢慢將真相組織而成。這種手法,通常目的都是為了在最後組成真相時,讓觀眾有一種「嘩原來第一幕的故事是這樣形成的」的驚訝感,可是來到《青春弒戀》中段其實故事脈絡已經顯而易見,變相令故事疑念不足,也拖慢了後半部的節奏。除此之外,雖然明白導演想要置入的信息不少,可是或者限於片長,當畫面未能表達有關信息時,電影便會出現頗為生硬的對白來帶出主題,讓觀眾看得有點尷尬。
灰暗裡留有曙光 苦中一點甜的餘輝
看完了以上大部分的內容後,或者你會覺得這部電影看來有點悲哀。這一點確實沒錯,但我個人頗喜歡電影裡林哲熹的角色,一個絕對的暖男,他的存在也算是為整部灰色色調的電影帶來了一點光芒。這一點光芒所帶出的是,即使世界糟透了,但仍不要放棄希望。雖然說他的角色是正面得有點過份,但卻又成功調和了電影裡寫實而悲觀的世界。你相信世界中真的有一個願意接受你一切的人嗎?或者你必須先相信,你才能得著這人帶給你的幸福。所以比起完全的喜悅或極致的悲哀,林哲熹這角色所代表的苦中一點甜或者才是最現實的感受吧。
裝睡的人叫不醒 不願在意社會的人始終冷漠
總結來說,《青春弒戀》是一部需要耐性的電影,因為它的題材,是日常生活裡毫不起眼的。如果你是有心留意社會的人,這部電影可以為你帶來一點反思;若你本來就對社會事件冷眼旁觀,我相信你只會覺得這部電影在無病呻吟。反正,每天社會裡的新聞數之不盡,隨口一句批評,總比細心閱讀深入了解來得容易。導演的用心,確是值得欣賞,但我也只能無奈地反問一句,到底又有多少觀眾能欣賞導演的苦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