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阿嬌無關的)封神榜 — 那個講述神仙怎麼割韭菜的故事
原來即使到現在,我們仍然在糟塌《封神演義》。《封》是大明萬曆年間完成的小說,於《西遊》之後。由於是描述湯商政權毀滅的經典故事,經常成為中國影視界翻炒的題材。連阿嬌都進入了扮演妲己的行列,但當然作品是完全失敗,《封神:妲己》是資本和文化大內捲的時代注腳,每件環節都劣化不已,像是王晶說的二三線城市品味,這都會賺錢的,但更重要的是,《封神演義》雖然貌似家傳戶曉,大家都會看過某些改編或者再建構,藤崎龍的《封神演義》、鄭健和的《封神紀》,甚至 TVB 版《封神榜》,但原典對於現代人有一個極大的理解門檻。可能是道教那一部份的文化,以及商周之際「巫」的概念,對現代人已經遠古到近乎外星文明。
紂王 — 東方卡利古拉
《封神演義》表面上是在商周興替之間架空一個歷史空間,在裡面講述各方神仙介入人間並導致一場大戰爭,過程中商王在首都自焚而死,周武王征服了以前的對手,而本來在歷史中登場的周臣姜子牙,則被賦予了道士身份。然而《封》其實是在影射中國政治的創世紀問題,即後世影響重大的儒家思想追溯的源頭,即商破滅而周興起的那時,在朝歌大火一刻,開始了之後周建立的 800 年禮樂秩序,而一個神聖的秩序應該有一個神聖的起源。
然而帝辛(之後被稱為紂王)是大商的巫王,他會修築某種通天建築,希望與另一個維度溝通,另一個維度存在即為「仙人」,他是周天子之前就有的天子,也是更遠古傳說中半神的後人之一。商王的政治合法性,似乎充滿巫術性質,天子是天的化神,「與天子對抗即是逆天而行」有時會是改編作中商王陣營的對白,屬於韋伯所說的「傳統型」合法性,究其根本是神聖的血統,帝辛是半神的子孫(認帝嚳為祖先),如同希臘神話中的半神後代人物,合該在世間呼風喚雨。
歧周的侯爵姬昌本來稱臣於商,後來反商,在商軍眼中是亂神賊子,此張力在戲中有時會以「逆賊姬昌,還不快快束手就擒」表現之。
但周的酋長做了天子之後,開啟了一個更加嚴密的制度,分封和宗法制封廣下去,形成了大致上一致的階級,因此以下犯上、改變階級和繼承是周的家國大忌。於是在周的天下又再動蕩時,就產生了九流十家,有些人希望回到周開初時的體制,那就是之後的儒門中人。
周的國父們是亂臣賊子嗎
追本溯源時當然會遇到矛盾,因為理想的寄托 — 周 — 的開初也是犯上作亂得來。所以商周兩個部落大戰之後,已經開始建構新的合法性理論,即提出「天命」會轉移的說法,以前天就是商酋長,現在將天和天子分開,天子由神位退下一步,成為第一祭司,所以這一場成功的動亂,只是天撤換了自己的代理人,將祝福臨到了周人,而收回了給商的祝福。
帝國的知識人不定認為這一套講得通,例如莊子就不信這一套,直指「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之後,以強陵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還原了歷史現場的實況:這只是軍閥之間弱肉強食罷,沒有誰比誰更高尚。於是傳說中老子也當面恥笑孔子要光復周朝的理想 — 周朝那一套已經變成枯骨了,而且也不是那麼神聖那麼純純小白兔的。
所以萬曆年間寫成的《封神演義》為甚麼要選商周之際那段時期,這一方面是作者想後設地網羅大部份人們耳熟能詳的神仙,描述他們的來歷,原來都是在商周之役的參戰者雙方,之後「紮職」成了神仙,司掌某種業務。就像日本八百萬天神的龐大體系,《封殺演義》作者就是萬曆年間的司馬遼太郎,在故事中登場的「反派」最後都獲封為神,他們就等於周建國故事的新撰組。最後封了三百幾個神。
另一方面還是要回答那個問題,周的國父們是亂臣賊子嗎?如果答是,這可能會引來「惑世亂民」的指控,繼而燒書擄人。萬曆年間的另一文字獄受害者當然要說到知名的李贄。《封神演義》用歷史線來回答,國父們不是亂臣賊子,是被迫起義,所以就會描述人間動蕩的因由,繼而商天子因為作詩調戲女媧而被咀咒,仙界降下了九尾狐去迷惑天子,令他失去天下。過程中帝辛瘋狂迫害朝中異見人士,這一切都是在鋪陳歧周勢力之後起義、以下犯上的政治合法性。大部份的影視作品,都是改編和講述這一條顯線。為甚麼商滅亡了?因為他們自己失去了「天命」。
殺人如麻的修道之人
另一條隱線的閱讀門檻更高。《封》原著是這樣說的,為甚麼仙人要介入人間的政治糾紛?是妲己害的嗎?妲己只是女媧娘娘的代理人,女媧在原著中像其他神仙,都是不懷好意的神,相當 Lovecraftian 。女媧娘娘說自己要降災於商人,在酋長身邊安插了妲己,卻又說他們在人間行事不可殺人,完成任務之後可以「修成正果」。女媧在此等於媽媽生,推不經世故的少女落火炕,誘騙她們有日可以上岸,但妲己最後被起義軍殺死,女媧娘娘利用她來作引發人間動亂的棋子,她被上一級的大神欺騙並賣了。女媧似乎不是不滿被調戲,她「出兵」人間只是等於日軍在盧溝橋說的東西,不重要,神仙決定了要打仗,來自一個更高層的計劃。
《封》登場的各路大神和道士們,其實都各懷鬼胎並殺人如麻,像陰謀家政治家而多於神仙,一舉打破了神仙和道士仙風道骨的超脫 stereotype。一切涉及一個神仙之間的權力鬥爭。它根據「一氣化三清」的描述,說世界之初的「道」是一個神,叫做鴻鈞老祖,他最初有三個徒弟,太上老君是太清,二清是元始天尊、三清是通天教主。後來出現了不同生物以及人類。人類和動物甚至死物都可以修煉成為仙。歷無數世紀的修為可以超脫。原始天尊創立了「闡教」,行菁英教育制,只會招收有仙骨慧根的人類;通天教主則創立了「截教」,招收人類以及非人類。太上老君躺平,不立派。
這是書中神仙道教的體系,就是一班修煉希望成仙的道士,但對於仙術要傳授給誰,有沒有資格問題,已經引起矛盾。矛盾的破裂口來自外患。另一個神昊天上帝成立了天庭,現在需要很多公務員(天神),所以問元始天尊要他手下的「十二金仙」過擋,服務天庭,書中曰「稱臣」。
皇帝們所信奉的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當然是暗喻現實的皇權,因為歷代天子祭天,祭天是祭昊天上帝,這是一個屬於貴族的宗教。昊天上帝問道教的元始天尊拿人,就是描述皇權在完善和管理道教事務。元始天尊就像一個奸狡的上司,收到這個命令,自然是想推卸出去。因為他們求的是修煉得道,而去昊天上帝那裡上班,就會公務纏身,甚至日久失修而浪費之前的修煉。但面對皇權的命令,又要妥協一下,於是反建議搞一個仙人格鬥選拔大賽,在實況戰爭中找出能人,他們戰死或不戰死都好,在休戰後就「提升」為天庭公務員,這就是「封神榜」。
仙人是不想做公務員或者政協的,所以他們提議在人間,即第三世界搞格鬥大賽,即使槍林彈雨、血流成河,都不會威脅天庭本土。昊天上帝同意了,於是(可能是他)派出了女媧,元始天尊則派出了姜子牙,扮演雙方的主帥,然後打起一場血淋淋的代理人戰爭,從中選拔顯給昊天上帝/天庭的祭品。闡教和截教的兩個派系道士也借這場戰爭讓大家的新仇舊恨借傷成毒。
如果讀通了《封》的故事,這其實是一個很 mind fucked 但又很現實的故事。巨頭之間打翻一杯水,成了一間一場浩劫。元始天尊將本來奪取自己弟子的問題,化約為整個神仙道教的問題。本來由他出的,現在大家都要出。其實是大量中國社會的人性情故和《三國演義》。例如元始天尊賜給姜子牙的「打神鞭」,其實只可打有修為的異能人,對一般人無用,將姜子牙的執法權和武力限制得很妥當,以免姜子牙自己在人間稱王,尾大不掉。所以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紂王暴政、妲己好衰,但其實都是更後面的大神代理人,是大神刻意在人間引發暴亂。
「封神榜」是可厭的天庭奴工印章,裡面的神仙都沒有超脫,一動手就殺人盈野,在他們全方位介入下,人類歷史是操控出來的,人們的勝利和失敗都不是他們自己的,甚麼意義都沒有。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人類感到恐懼和無從理解。於是《封神演義》在我們這個年代讀來,也可以讀出 Lovecraft 的況味。神意無從理解。為甚麼元始天尊的十二個首徒要下山參戰?似乎解釋得很玄,也就是神仙界即將要渡過 1,500 年以來的一個「殺劫」,所以讓他們下崑崙山入世「應劫」。這其實是很簡單,也就是仙人也想殺生了,大家忍了 1,500 年,然後順勢舉辦國定殺戮日,而戰場就在商周之間。
《封神演義》的故事是說一切都由於昊天上帝要擴權,因此一大國際變局之擠壓,讓仙界和人間化成血海屍山,暗喻了皇權的可怕和不可測。有不少仙界弟子都戰死成了英靈殿一員,在封神榜上有名,所以無法再修煉成仙,等於故事中的道教界衰落之始。原始天尊那一代神的糾紛,最後被更上層的人(鴻鈞老祖)叫停了,通天老祖的徒弟不聽師令參與毆鬥,也上了封神榜,被「皇上」收入陣中,導致「截教」菁英散盡,無以為繼。
被帝國除名的法術
這個貌似大家封神皆大歡喜(連紂王都封做了天喜星),但其實有一種「時不予我」的唏噓。神仙學說在秦滅漢興以後,是第一個給予平民革命能力的知識體系。具體來說就是張角在東漢末年創立的太平道,為漢朝帶來諸神的黃昏和持續動亂。
經過一輪混戰和民族入遷之後,皇帝體系最終吸納了道教,曾成為北魏國教。就像羅馬帝國吸納了基督教,可能是半推半就的,如果不吸納任他們發展,宗教都是移山填海的力量,確實有如書中描寫道士們的通天本領。在「國家化」的過程中,自然有很多道士會死,「不正規」的法術受到禁制,其實《封神演義》在講述這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