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美國戰機發現事件與公眾修史的價值
「歷史由自己書寫;不然便得假手於人」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在發動偷襲珍珠港的同時,亦揮軍入侵英屬香港,展開為期十八日的香港保衛戰,是為二次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的重要一役,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八十週年前夕,香港《立場新聞》12 月 1 日一篇題為〈大潭發現懷疑二戰美軍轟炸機 埋藏深山 76 年 揭示抗日苦戰逆轉勝歷史一頁〉報導:一支由民間組成的研究隊,花了近十年時間在港島大潭郊野公園一帶,搜尋疑為二戰後期美軍戰機殘骸,近期更取得重大成果,並對照時人筆記及目擊者證言,幾乎確認戰機殘骸來自美國海軍漢考克號航空母艦(U.S.S. Hancock CV-19)於 1945 年 1 月 15 至 16 日所發動的「南海空襲行動」。
香港太平洋戰爭中的關鍵詞
至此有些讀者可能不明所以,香港的「抗日戰爭」不是只有「萬惡」的日軍?「無能」的英軍和英勇的東江游擊隊嗎?哪來的美軍?而且還有空襲香港?沒錯,近十年來香港保衛戰的歷史為愈來愈為港人所關注,研究此一範疇的年青學人輩出,知識與理論兼備,也不再限於過往掌故式或傳聞奇談一類的資訊;與此役相關的歷史著作汗牛充棟;甚至有一些推動本土歷史的團體舉辦各式戰地遺址導賞團、模擬史實場景等教育活動,我們已經對入侵香港的「日軍第 38 師 228 聯隊」、「醉酒灣防線」、「黃泥涌峽戰役」、英勇殉職連日軍都欽佩的「羅遜准將」、以身犯險擋手榴彈的「奧斯本」、由加拿大少年組成的「溫尼伯榴彈砲兵團」及印裔英軍組成的「第 14 印度旁遮普第二營」等名詞不再陌生;而在特區政府積極有為的歷史教育/宣傳下, 以及多年前由許鞍華導演執導電影《明月幾時有》,還有位於西貢及烏蛟騰的烈士陵園等,令在香港淪陷時期作敵後工作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也進入了港人的認知,筆者對所有守護香港的戰爭英雄皆致以崇高敬意。於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暴政史,港人亦世代相傳,從不陌生, 如「六両四」的糧食配給及發行「軍票」/「逼簽鈔票」強對兌港元等惡行。
近年,港人亦重視香港的「重光」歸英的歷史,由日皇在原爆後宣佈「無條件投降」,到「夏慤」准將率戰艦接收香港,再到翌年香港「重光紀念郵票」的發行以及直至 80 年代尚有的「重光紀念日」,都是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相對而言,有關淪陷後太平洋戰爭中後期的歷史,港人或許較不熟悉, 但亦不應忽視。這次大潭美國戰機發現事件將補足這一段空白,下文筆者嘗試作一簡單整理介紹:
感恩行動:大潭美國戰機發現事件的前因與後果
香港在 1941 年淪陷後,基於太平洋戰場的需要及戰略考慮,雖然也是一種殖民管治,日本大本營將香港佔領地直接置於日本領土的管治一部份(情形如日佔時期的台灣),有別於大部份的日軍在華南及太平洋的佔領區, 即使也是軍事管理, 但待遇於行政管理亦有所不同,日軍亦不是一味進行破壞和搶奪,也嘗試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利用香港作為整個南進太平洋的前哨基地,直至 1944 年,日軍已恢復啟德機場的運作,並擴建一條跑道(其中一項創舉,就是為擴建機場而炸毀原來位於九龍城聖山的宋王臺石塊);由太古至金鐘等港內 13 個船塢亦為日軍船艦作維修及補給, 維港內經常集結了大量的日軍戰艦炮艇。
然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段勢如破竹,除了香港,半年內一口氣奪下菲律賓馬來亞新加坡印尼以至南太平洋諸島,兵鋒直指澳洲北海岸,西邊戰事則深入印度東部,大有與東進的納粹德軍會師之勢,日本帝國的東亞共榮圈亦幾近成形,頓時,全球戰情萬馬齊喑,直至翌年的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受到重創,美軍開始反攻,直至太平洋戰爭後期,以美國海軍為首的盟軍部隊已逐步收復太平洋地區的各大小日佔島嶼,並向日本本土推進,正如前述,日佔香港作為日本本土的一部份,被盟軍作為戰略目標而被攻擊幾乎在所難免。隨著日軍在西南太平洋節節敗退,美國逐漸掌控南海戰場的主導權,到 1944 年下半年,美軍潛艇更經常進出南海,打擊日軍船艦,1944 年 10 月,美軍登陸菲律賓。
為了進一步肅清從菲律賓直接打擊日本本土的道路,美軍制訂了稱為「感恩行動」(Operation Gratitude)的突襲南海作戰計劃:在 1945 年 1 月 10 至 20 日派出第三艦隊進入南海,攻擊包括香港在內的南海日軍補給哨站。漢考克號正正棣屬第三艦隊第 38 特遣艦,參與感恩行動;1945 年 1 月 15 至 16 日,漢考克號派出大量戰機,先後飛越並轟炸台灣的高雄港、左營港、香港、廣洲及海南島,《立場新聞》報導的大潭美軍戰機殘骸,正正就是這次感恩行動而發生了撞擊意外。美軍在港島北岸的大規模轟炸,摧毀了日軍軍艦錨地、啟德機場、太古船塢、黃埔船塢、油庫、維港船舶和一些港口設施,日軍在南海的海運陷於癱瘓,取得重大戰果,然而,是次攻擊也誤炸了太古船塢鄰近糖廠及赤柱收容所等非戰律目標。
戰時炸彈:戰機殘骸以外未爆的歷史
除了戰機殘骸,近十年因為港島北部填海計劃及發展, 包括多次在港鐵沙中線地盤發現美軍戰時炸彈,當中規模最大的,為 2018 年 5 月在灣仔會議道地盤發現的美軍 1,000 磅空投炮彈「ANM65」,拆彈專家花約 20 小時才成功拆彈,疏散約 1,250 人, 並導致巴士改道渡輪停航。不少這些美軍未爆炸彈,則來自 1945 年 6 月中的另一場港島北岸的空襲行動,因首次用上燃燒彈,對港島造成嚴重破壞,灣仔一帶幾乎被夷為平地,並釀成近百平民死亡的慘情,這些今天偶然發現為數不少的未爆炸彈,亦見證了當時大轟炸駭人的規模,一直提醒我們香港的戰時歷史。
話說回來,這次大潭美國戰機發現事件,對補足香港太平洋戰爭史的完整性具相當意義。美軍在香港的軍事行動雖然是殺傷破壞為主,陣亡不少的也是平民百姓,但突顯了香港的地位,特別是整場太平洋戰爭的地緣角色。香港曾經有過的英屬歷史;作為盟國成員的一份子,今天在中環的和平紀念碑,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的十二邊形型神龕,位於赤柱及西灣,由英聯邦戰爭公墓委員會管理的國殤墳場,以及前述的紀念東江游擊隊的烈士陵園,都是很好的歷史教育素材。訴說著香港這一段不太平的災難史。
官修歷史與公眾修史
此外,《立場新聞》報導的這段大潭美國戰機發現事件背後的故事,亦相當引人入勝:香港出生的英國人 Craig Mitchell 最先在大潭郊野公園發現第一件美國軍機殘餘零件,他自己再進行研究,然後組織成立「復仇者計劃」取得資金與技術技援,並對這架復仇者轟炸機的遺骸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考究;並自行組織考證團隊及搜索,筆者亦查考過這位 Craig 君,本身並非歷史專業訓練學者,是理工學科出身的,現職國際學校的體育老師,業餘也是一名體育機構的管理人員和游泳教練,是不折不扣的普羅市民,如此足見民間修史的效能,比起更多學院或研究所的所謂「歷史學者」,或不知哪來的為政府「出謀獻策」的號稱「專家」之類可能不遑多讓,甚至更有作為。
特別是對比起年初在石硤尾主教山,被晨運客意外發現的古羅馬式結構蓄水池(見《立場新聞》2020 年 12 月 28 日起一系列報導),便充份說明了傳統官方壟斷歷史的局限性及公眾/民間修史的重要意義,特別是近年人人都關注歷史,不時也會泛起一股歷史熱,Craig 君就充份地示範了這種公眾/民間修史的民間研究的可能性和價值,市民也不是一味汲取官方餵飼的「專家」編寫的真偽難辨的所謂「正史」,對於歷史問題,人人也可以自己動手動做研究,用腿作實地考察,親自看親自聽,再查書看檔案看文獻,更能自行辨別事理和研判真偽,「歷史由自己書寫;不然便得假手於人」。希望這次大潭美軍戰機發現事件不是冰山一角,筆者期待將來能見到更多「民間修史」研究成果。共勉。